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汉宝德:理想的筑建

发布时间:2011-07-13 17:10:02

汉宝德1934年出生于日照皋陆,父亲汉国华,母亲李建蕙。兄妹6人依次为:宝德、寅德、宣德、菊德(女)、蓬德(女)、蓓德(女)。战后随父母来台湾读大学。早年就读于台南工学院(今成功大学)建筑工程学系,1964年赴美留学,那是个充满叛逆思维的时代,社会充斥着惶恐与不安,现代建筑在美国正作最后的挣扎,理性传统与社会建筑遭遇到空前的困难。即使如此,汉宝德受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受现代主义浸淫。在这里,他认识了新建筑的评图制度与模型表达的技巧,学到了理性思维与设计方法,也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他说:“有人问我在哈佛学到什么?我的回答是,我学到了开放的胸襟,学到了接受创新的无限性,学到了解放想象力。”但是处在否定一切真理的20世纪60年代,他无法停止于此。196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继续研究文史,普大的人文气质与治学的严谨态度,奠定了他日后从事建筑学术研究的基础。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已经转向,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已经逐渐为本土思潮所取代。距离普林斯顿小镇不远的费城宾州大学艺术学院,此时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建筑领导地位。汉宝德在个人的建筑思维上,自然也注意到这个受维多利亚传统影响的费城学派,他仰慕罗斯·康的人文主义与迷人的几何形式,也心仪范裘利的浪漫折衷主义。最后,他终于摆脱了现代主义思维,以个人独特的创作方式,勇敢地重新面对建筑形式的本质与表现的问题。
    汉宝德对战后的台湾现代建筑思想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他曾主编许多有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刊物,如《百叶窗》《建筑》《建筑与计划》《境与象》等建筑杂志等。在这些杂志中,他首度介绍了现代建筑大师葛罗培、莱特、柯比意、高迪等人的思想,其后也陆续引介当代美国主流建筑师罗斯·康、摩尔、范裘利等人的作品登陆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于仍处在一片知识荒漠的台湾建筑界,汉宝德的文字仿佛注入了一股甘泉,当年的建筑精英无不受其影响。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为实现社会教育的理想,力主推动大众艺术与建筑文化,在媒体上写专栏,作文化评论,以提升国人的审美能力与环境观念。汉宝德认为美来自生活,来自生命,认为美感是一种文化力量。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规划中,他结合了科学与艺术,寓教于乐,以提供民众娱乐的方式来完成美育目的,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新形态的现代博物馆。近年在世界宗教博物馆中,他摆除深邃难懂的宗教哲学,积极推进宗教艺术,以大众容易理解的宗教建筑模型配上精彩的故事解说,以入世的方式策展,接近一般人的生活,让宗教空间化身成为美的殿堂。汉宝德让艺术走入科学,也让艺术走入宗教,在潜移默化中,为世人开启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之门。

编辑:李小燕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