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梦日照
我要投稿

张树林:翰墨染树林

发布时间:2015-03-25 09:22:00

  天赋赢得机遇 勤奋自有收获

  高中毕业时,张树林应征入伍。在临行的前一天,邵庄人民公社要求张树林留在公社担任文书通讯员工作。
  文革仍在进行。生活的艰苦和家境的贫寒,让张树林觉得,及早解决温饱问题减轻家中父母负担是当务之急。于是,他留了下来。
  在邵庄人民公社,各种会议通知、准备工作,上传下达,文革标语、大字报的书写、刻钢板、印文稿,成了张树林每天不停歇的工作内容。公社驻地内的各个单位、工厂、学校、教委、卫生院等十几个社直部门,下至三十几个村队,张树林成了公社与这些联系点的通讯联络员。那时候村队没有电话,张树林便每天都奔波在路上。由于工作繁重,公社出钱给他配了一辆新自行车,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工作起来也更加卖力。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火红年代,大会小会几乎天天有。而张树林作为公社唯一一个通讯员兼秘书,每次开会都要为领导准备好讲话稿、书写会标,扩音器材、桌布台布、打水、领导座牌都要他一个人事先准备齐全。
  在公社工作的那几年是艰苦的。“那三年时间,是我最难忘的,也是最磨炼我的三年。农民的孩子,人民公社看重咱,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我感谢那时候的艰难与磨炼,让我觉得以后做什么都不再感到苦和累。”
  “不忘吾少清苦二十春”,是后来张树林为纪念那一时期的经历而篆刻的一方印章,以此让自己铭记那段岁月,自励自警。
  三年的历练并没有让张树林放下手中的笔,反而更加坚定了以后要走的路。农村公社的工作虽苦,但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为张树林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工作毅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1976年,曲阜师范大学招收首届艺术系学生,曹县分到了一个名额。通过考试,张树林从30个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张树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曲阜读书的张树林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拼命三郎”就是那时候学校里的师生给他起的绰号。
  “那时候学校规定晚上九点必须熄灯休息,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我就等夜里同学们都睡下了,再悄悄地起来到教室学习,练字画画。”张树林如此地废寝忘食,认识他的师生都说,“张树林这个人,他着魔了!”
  大学毕业后,张树林被择优录取到了曹县文化馆,一边搞书画创作,一边辅导群众文化。在县文化馆,他一共招录了六期学员,亲自授课,认真辅导,培养出一批爱好书法和美术的青年人,在曹县颇有影响。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张树林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令很多学生和书画界同仁敬佩。无论参展还是别人所求作品,他都是一丝不苟,每件作品都要写上三遍,直到满意为止,有时因一个字甚至一个笔画不满意,就作废。
  “你看我写得好,我还不满意。满意是暂时的,艺海无涯,追求不止。所以我天天在练习,在努力。书法涵容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形式不同,但理相通、博大精深。我练书法,不光着眼于内功(即临帖的熟练),更着眼于字外功夫。字外功夫很多,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形态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大自然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与启迪。”
  春夏秋冬更迭交替,风雨雷电变幻无常是为天道变化;世间百态,喜怒哀乐,是为人道沧桑。这都应是字外功夫。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张树林说:“书法的功夫不只在字内,更在字外。”
  古人讲学书画应“废纸三千”。张树林练画习字的纸张岂止三千!他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技艺不是凭空而来。十年磨一剑揭示了一个永恒的道理,各行各业没有十年的辛酸,出不来面貌,更谈何神采?”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