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梦日照
我要投稿

张树林:翰墨染树林

发布时间:2015-03-25 09:22:00

  少年沾笔墨 天赋成自然

  1956年,张树林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多是私塾先生或一方名医,曾祖父是清末秀才。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家中藏书颇丰,《张仲景》《伤寒论》等古籍、碑刻法帖等都是幼年树林爱不释手的读物。他痴迷于小楷的典雅秀逸、工整之美,甚至连祖上用小楷抄写的读书笔记和书信来往、以及前人治病药方和民间治疾验方等,他都如视珍宝,陶醉其中。
  张家父亲能文善书,张母能“舞”巧女工也在当时村中传为佳话。父亲的毛笔字在十里八乡很叫座。每逢腊月,父亲便开始忙着给村邻写姻帖、春联,而研墨拽纸的活儿总少不了树林。逢父亲小憩,树林便执笔替写。耳濡目染,张树林写得越来越有模有样,后来张父便将写春联的事全由张树林代理。张树林勤练善悟,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手深受乡邻赞许的毛笔字功夫。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时逢饥年,吃饭是最大的问题。懂事的张树林为贴补家用,每逢腊月,他总是早起,背上一捆写好的字画、春联,步行十几里地到周边的村庄赶年集。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将自己的摊位布置好:三四米的地上摆满了写好的春联,在身后的两棵树间拉根绳,挂满他平日里赶制的四条屏、老虎、福寿中堂等字画,自己租一张简陋的小桌子,现场挥毫,现写现卖。张树林的摊前没有吆喝声,却往往挤满了人,应接不暇,起笔落笔纯熟扎实,书者意气风发,看官赞不绝口。而每次赶集市,他的春联字画不到半晌功夫,就会抢售一空。
  小小年纪的他为拮据的家庭状况分担了一份力,也解了父母的燃眉之急。
  不过几年,文革“大张旗鼓”地来了。他常常通宵达旦地为人写大标语、抄大字报。“起码能换来一顿美餐,”张树林说。
  令他没想到的是,当时让他能吃上一口白面馍馍的芊芊毛笔,将伴随他一生,书写了他翰墨飘香的辉煌。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