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王夫刚:向诗歌致敬

发布时间:2011-04-13 17:10:02

时光容得下所有的骄傲
    2010年9月,王夫刚作为中国第七位驻校诗人入驻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交流和诗歌创作。他在入校仪式上说,虽然世界的存在从来不属于某一个人,但除了诗歌,诗人与世界对话的其他方式都将被降为第二等。只有诗歌使诗人在倾斜的生活中不再担心失衡,在穿行孤独时不再为个人的寂寞而有所耽搁;只有诗歌能与灵魂或朝夕相遇,或并辔而行,在每一个路标缺失的地方发出人类需要的声音。
    这算不上王夫刚的诗歌宣言,但也不失其内心的独白。之前他一直生活、工作于济南,15个春秋的家国命运和个人经历,有很多事情值得一说。他读完了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获得了山东省最高文学奖齐鲁文学奖和中国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歌奖项之一华文青年诗人奖,出席了全国青春诗会和山东省青年作家会议并代表全省青年诗人做典型发言。由他主编的煌煌五册19卷的《山东30年诗选》在全国都堪称范本,而他本人的四卷本诗文集也即将与喜欢他的读者见面。
    作为新时期青年诗人的代表人物,王夫刚被《诗刊》誉为“近年来活跃于诗坛的青年诗人,一位面对乡村和城市的思考者。”他的主要作品《异乡人之死》《暴动之诗》《安全帽上的遗言》以及长诗《在山大,在小树林》《彼岸惆怅》《山河仍在》《后梁祝札记》《序曲,或者开始》等在诗歌界引起较多关注,谢冕、吴思敬、叶延滨、林莽、韩作荣、燎原等诗坛名家均曾给予他不吝的评价。他的作品注重内心的位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具有诗意的事物,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寻求当下与逝去事物的冲突与演化,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融入价值判断。 2006年,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博大的襟怀,开阔的视野,娴熟的技巧和良好的控制力,古人万物皆可入诗的训诫,在王夫刚笔下成为可能。”
    这个从五莲走出来的乡村青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毕业生,用自己钟爱的文字构建了一部个人心灵史,把一个看似不能完成的诗歌理想变为现实。但内敛、固执又有些孤高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王夫刚与生活对话甚至向生活妥协的可能。他欣然接受这样的观点:时光容得下所有的骄傲。因此,在时光面前谈论所谓的个人成绩,对王夫刚来说或许是一种痛苦,一个勉为其难的过程。早年他曾是一个徘徊桥上的歌者,渴望把故乡承载不了的命运背在身上,与心中的风一起飞翔,如今,他已年少不再,唯有心中的风,风中的飞翔,还在坚持不懈地替他向诗歌致敬。诗歌是他的另一个故乡,在那里,“衣锦还乡”属于陈腐的词汇不受待见——他不曾星夜赶考,也就不会有天明挂靴;必须有人在舞台表演,也必须有人坐在舞台的最后一排,写下追光之外的寂寞诗篇。
    “原野上,往往数量最多的植物最能呈现自生自灭的过程;人群中,往往身份最暧昧的面孔——譬如诗人——最不可能通过嗟来式的呵护咸鱼翻身。”诗人王夫刚说,“这是生活而非诗歌传授给我的教育,但我还是愿意通过诗歌与你对话。”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