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王夫刚:向诗歌致敬

发布时间:2011-04-13 17:10:02


“老家日照大型人物报道”之六十五

本报特派记者 南 方

□王夫刚简历

   著名诗人。1969年12月生于山东五莲户部。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2010—2011年度驻校诗人。曾在媒体供职多年,现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青年文学》杂志执行副主编。
    1988年开始诗歌写作,已在《诗刊》《人民文学》等数十家刊物发表大量作品,入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1916—2008经典新诗解读》《21世纪诗歌精选》等近百种选本和文集。著有诗集《诗,或者歌》《第二本诗集》《粥中的愤怒》《斯世同怀》《孤岛上的地方主义》《7印张》(合集)和随笔评论集《练习册上的钢笔字》《我在南郊》等,主编《山东30年诗选》《层面·新世纪山东青年诗选》《到诗篇中朗诵·100位中国诗人的100首汉语佳作》等多种诗歌选本。
    曾参加第19届青春诗会,获团中央、全国青联首届鲲鹏文学奖、山东省第二届齐鲁文学奖和诗刊社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

     新诗正在经历着一个漫长的无人喝彩乃至于无人理睬的冬眠期。至少在世纪之交的这一二十年,至少在拥有世界最多人口、曾经号称“诗歌国度”的中国,大多数人并不忌讳谈论这一事实。对此,诗人王夫刚并不苟同。不久前他到杭州出席2011中国新诗新年峰会,谈到诗歌生态问题,他认为,诗歌的困窘与其说外部压迫所致,不如说内部失衡的结果,诗歌的商用价值越来越小不是诗歌的不幸,更不构成诗歌的悲剧。不管跟时代的关系是“格格不入”还是“被格格不入”,诗歌都不应该成为一闪而过的风景游荡于物质世界。
    向诗歌致敬——这么多年,王夫刚从来没觉得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不妥。经常有人一惊一乍地问写诗有什么用,王夫刚说,他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但很想反问一句,活着又有什么用呢?在恒久的命题面前,有用和无用从来不是最后的尺度。过去,听到菲薄诗歌的声音,王夫刚会予以反驳,试图通过辩论捍卫诗歌的光芒;现在,他更愿意选择沉默,继而悄悄走开,把捍卫诗歌变成一个人的心灵战争。在王夫刚看来,这并非诗人的妥协,恰恰相反,是诗歌越来越真实地呈现出了内在的美与力量。
    “高山滚石,永不回头。感谢命运安排我遭遇诗歌并通过诗歌之美完善了我的人生——尽管年少时我曾对命运有所不屑。”王夫刚如是说。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