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李学广:人生的超越

发布时间:2012-10-24 18:03:20

    1972年底,李学广走进了军营,令他难忘的是,由于在家里读过马列著作,他一下子成为理论骨干,在部队上宣讲过《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那时他负责政治宣传教育与新闻宣传报道,主办工地简报,负责向报社投稿,他的第一篇通讯稿件“送姜汤”就是这时候在《济南日报》与《前卫报》发表的。当兵第二年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长篇通讯,实现了一个新突破。他被调进军区后勤部机关新闻报道组。1975年,部队整顿精简机关人员,他又回到原来部队。部队生活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1977年3月他退役回家后,经部队推荐进入岚山公社担任“秘书” 一职。那时他的投稿命中率明显提高了。那年“三夏”期间,岚山公社广播站每天广播15分钟,所用稿件几乎全出自他一人之手。这样多的工作实践令他的写作基础越来越扎实。
    这个时期,李学广称之“为生存而文”的阶段。

  “为名而文”

    李学广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最幸运的是从部队回来后不久,就赶上了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他有机会进入大学读书了。那年他已经27岁了,初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非常激动,儿时的科学家梦想又“死灰复燃”,他要报理工科大学。那时他已经离校十年了,连高中课本都没有见过。于是他从侄子那里找来破损的高中数学与理化课本,幻想着一个多月时间全部啃下来,经过一个星期通宵奋战,实践证明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能选择了文科。据他自己推测,由于作文优秀而被临沂师专录取。走进了大学殿堂,他的写作才真正进入一个新天地。
    李学广说,进了大学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知识、那么多的财富等待着去学习去掌握,才认识到自己严重的“后天”不足。第一次接触到莎士比亚、维克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如饥似渴,宁愿不去听课,也躲在宿舍里看书。放暑假了,他甚至不回家,留在学校读书。在大学里他真正理解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明白了文学创作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那时候国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思想观念更新很快,作为那个年龄段的人,他觉得要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业余写作之旅就这样悄然展开。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写作犹如登山,那是一座看不见顶峰的高山,要有文胆慧眼,需要长期努力。这一切已经不能改变他的人生目标。贝多芬的名言“我始终遵循的信条,无日不动笔”,成了他的座右铭。他的笔记本封面多写着这样的一句话警示自己:“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