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李学广:人生的超越

发布时间:2012-10-24 18:03:20

“为生存而文”

    李学广说,从事写作纯属偶然。
    上小学时,李学广从自然课本上发现,两个卷卷毛的家伙发明了“焦耳楞次定律”,因而名扬天下。那时候,他就同多数孩子一样,开始了科学家的梦想。他特别喜欢数学、自然等课程。在当时日照四中读初中时,他的数理化外成绩一直不错,考不满分就哭。初二就突发奇想,试图用圆规将角等分三份,想创造二位、三位数立方的简算口诀,为此他进行了近一个学期的努力。由于用脑过度和营养不良,他得过一阵“神经衰弱”。1966年,正当他信心满满准备考日照一中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与同学们被迫离开了学校,回家下田种地了,下海捕鱼,在“文革”期间,农村收入很低,温饱都困难。招工、上大学都需要靠“关系”,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他越来越感到前途迷茫。
    怎样才能不虚度一生?究竟干哪一行呢?哪一行能够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呢?李学广认为,写作,唯有写作这一行,一张白纸与一支笔就可以。就这样,社会环境无情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运行方向。
    从那时起,李学广开始转向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到处借书读,甚至抄书看,他与要好的四位中学同学组成“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凡是能够找到的书,都相互交流着读。《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及艾思奇《简明哲学》成为他最好的精神食粮。那时候他读的多是没有封皮的书,其中有一本直至30年后才知道书名是前苏联作家写的《真正的人》,一直留在他的记忆深处。煤油灯下、劳动间歇时就是他读书的好时间,他甚至在推独轮车时,车把上也挂着一个书包,里边装着他要看的书。他买5分钱一张的大白纸,自己钉成个本子,用支蘸水笔,开始了他的投稿生涯。那时候,他不懂得怎么写,当然收到的全是退稿信。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