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刘灿:追梦的旅人

发布时间:2011-08-31 18:03:20

治学,需静心沉潜

    对刘灿来说,时刻怀着一颗年轻的、探索的心,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是件幸福的事。一份付出,一份回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虽然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充实。
    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涉及到农村养老的问题就更加棘手。
    曾留日九年的刘灿,以自己的留学经历及勤奋研究得出的学术成果,为世人就如何看待和思考这方面问题,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不同于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一般趋向于宏观现状的分析,国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是从微观视角入手,务实深刻地道出现象背后的本质。
    刘灿坦言:东瀛岛国文明开化的社会风气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促使他在这种反差中思考,并将静心沉潜的学术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治学过程中,将细致地调查研究方法运用到自身的研究中。
    为此,他用日本日益严峻的老龄化以及养老现状作为对比和补充,多次往返于国内与日本,对国内处于同一地区的农村以及多家养老院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希望能寻找到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的更好出路。
    刘灿认为,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崛起,严格的养老收入分配,使得日本的整个养老体系走向自立,市场化之后则通过地域养老较为妥善地应对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与之相比,我国依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养老保障则很容易造成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对立。
    比如,城市养老可以通过养老基金和保险等来完善,各种敬老院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舒适。但中国广大的农村,养儿防老是最普遍的观念,而靠子女养老的情况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农村实现完全的社会养老仍然不太现实,当务之急还是抓紧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使其享受到和城市人同等待遇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
    值得欣慰的是:不久前,国务院发文,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据悉,自工作启动以来,试点地区参保人数逐步上升,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虽然也有少数地区在政策落实和试点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存在的问题将会一一得到解决。
    刘灿谈到他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各种感想时说:“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与中国有着极深历史渊源的国度,其在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国民素质、经济发展模式等领域的巨大成就,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其实,中日两国在不同领域的交流远可追溯到唐宋,近可延续到现代,就连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都是从日本翻唱而来。”
    所以,刘灿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以平静的心态相互审视,尤其是实现信息的对称交流,才能打破误解与隔阂,从而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和双方的长远利益。

中日互看,日本:包容还是残忍?

    “有些国人仇视日本超出了想象,而一些日本人,听到我们的极端的爱国主义也会觉得可怕。这种冲突和误解令人担忧。”提起留日多年的感受,刘灿如是说。
    有人说:日本各代人特质不同,年轻一代未必如此。同理,在中国也是一样。日本社会是他律基础上的自律,概括地说;日本人的特质是勤奋与爱社精神,他们可以很谦卑,也可以小集体组织到国外干坏事。
    日本看起来总是很矛盾,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的性格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忧患意识强烈,现实的困境促使他们表现出团队意识、坚韧性格和奋斗精神;但是作为孤岛民族,他们又感到受大陆挤压和沉没危机,内心凄凉。这一点在日本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刘灿表示,相互不理解的原因,是认识停留在历史上,而双方媒体宣传也不够全面,甚至特定历史时期有意识形态壁垒。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出于各种原因,中日两国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一种相互理解的落差,而这种落差加深了误解与猜忌,从长远意义上不利于两国的利益与发展。
    为什么会有冲突?不可否认,除却历史原因,对对方目前情况的不熟悉、不了解,以及宣传侧重点的不同等等,都是原因所在。当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看问题、思考事情,则更应该强调注重理性。理性并不代表遗忘,而是为了从理性的铭记中获取动力,通过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成熟,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我们自己的强盛。

 

编辑:李小燕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