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刘一闻:刀笔寄春秋

发布时间:2011-06-20 17:10:02

经典·源泉·宝藏


  “刘一闻对传统经典的顶礼膜拜,在圈内是出了名的”,友人如是说。
    也许是家学渊源,其外祖公王献唐先生曾为山东图书馆馆长,也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考古学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文字学家,著名国学大师,一生著述极丰。在诗、书、画、印等中国文人的传统领域,都显示了极其深厚的功力。“小时候爱好很广泛,做飞机模型、游泳,还学过话剧表演。书法篆刻是最终的喜好,还不大识字的时候就开始写字,的确非常喜欢,一看到字就很兴奋,天生的”,刘一闻笑着说。
    自幼时起,刘一闻最常听到的,便是姥姥口中关于外祖公王献唐的故事和传奇,连同家中成箱的古书、字帖、印谱一起,伴随刘一闻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家学的滋养和耳濡目染,加上性好笔墨、笃学不倦,方才有了如今篆隶楷行、历代诸家无不涉猎邃深的刘一闻。2005年,中国美术馆第一次收藏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当时全国有41个书法家的作品首批入藏,刘一闻便是其中之一。
    世人眼中的刘一闻,成就耀眼而夺目,然而光环的背面,却是鲜为人知的坎坷和磨难。
    初中毕业后的刘一闻,正赶上“文革”爆发,被迫中断了学业。1968年,他被分配到上海螺钉厂当了一名锅炉工,在那个年代,他远离喧嚣,独自在艺术的园地里默默钻研。无论后来调到远东螺丝厂,还是在上海国际旅行社工作期间,他始终没有放松自己在书画篆刻艺术上的追求,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在刘一闻的心中,一直向往着能进入专业单位工作,一展所长,却苦无机会。直到1990年,经谢稚柳先生推荐,刘一闻调入上海博物馆专门从事书画艺术研究工作。此时,距他1968年进厂当工人,时光已悄然流逝了22个年头。
    从一个初中生,到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从一名普通工人,到造诣精深的篆刻大家……重重的波折和考验,丰富了刘一闻的人生画卷。
    刘一闻真正对篆刻的投入,是从他拜访名家开始的。上世纪60年代末,刘一闻有了接触许多艺术界前辈的机会,如著名书画大家谢稚柳、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和篆刻大家方去疾等。1972年,刘一闻陪母亲回山东探亲,舅舅知道外甥喜欢篆刻,当日便要介绍青岛刻印名家苏白与他认识,然而因母亲顾虑到对方是右派却未能见面。但求师若渴的他还是偷偷跟舅舅要了老师的地址,一回到上海便去信拜师,苏先生很快给他回了信。从此,师徒两人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书信往来,直到1983年苏白先生病逝。这期间,刘一闻收到苏白先生的书信多达400余封,也正是这些书信,帮助他奠定了扎实的篆刻艺术理论功底。
    他的书画清逸典雅,他的治印古意盎然。刘一闻一向崇尚经典,从不认为经典会成为创作的桎梏,相反,他觉得经典是所有传统艺术创作的不二源泉和宝藏。
    面对浩繁的传世典籍,刘一闻常常感叹:“我们不是知之太多,而是知之甚少。对煌煌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经典,要有敬畏之心,不要有轻谩之意,若以为经典不过如此,那么,创作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编辑:李小燕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