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陈东敏:华丽的转身

发布时间:2011-01-19 17:10:02

在这里,考核不以文章或专利申请数为标准,而是可产业化的技术和工艺,如果是专利,则必须是可卖的专利。陈东敏强调,“我们从物理所申请了一批创新岗位,吸引海内外有工程经验的人,以他们为研发主体,与科学家配合,强化工程管理、研发的理念,提高技术转化的成功率。”
    他将科学家特有的“运营”思维总结整理出一套“平台论”,并在苏州技术研究院付诸实施。陈东敏的“平台论”有着一些崭新的理念,首先,打破院所界限,结合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和人才、政府与社会资源,推行高效益、高效率的孵化模式;其次,开发技术产品和建设团队并重,实施知识产权、产品技术、管理和技术团队为一体的产业转化;第三,强调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保障知识产权、投资方、技术和管理服务团队各方的合理利益分配;最后,采用项目滚动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东敏认为自己没有彻底完成一个科学家向生意人的蜕变,“天生就是学者,还是认为学者气质是最高的气质。”几年间,他要面对的一个课题都是:怎么完成职业的调整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从前的科研思考,变成了每天要不断地计算:投入的程度、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研发的成本……采访当天,陈东敏就要奔赴苏州。苏州技术研究院在首任院长陈东敏领导下,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成功地吸引了一些极具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碳化硅单晶生产与加工、便携式投影仪、抗菌光敏保健品、自发光式投影显示技术以及蓝光光盘库项目等,并提供“天使基金”支持一些初创公司的发展。如今,苏州技术研究院已吸引到了一批创业领军人才,其中11位是博士,分别在中科院、哈佛大学、泊克利大学、GE、PHILIPS等公司担任过重要的研发职务,他们开发的项目都具有创新技术和较大的市场前景为背景,拥有七十多项国际专利,资产总评估已达8500万元。
    作为第一任院长,他思考了很多,比如在一种巨大的发展转型期间,如何建立起一种中国人的科技产业化主干体系和创新体系,能被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所接受和公认,同时又能引导中国在未来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作为第一任院长,我的责任是将苏州技术研究院带到一定的成熟程度。这是我很有信心和热情做的一件事。”他说。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