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市,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强化责任担当,夯实食品安全监管“根基”,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本报记者 张磊 通讯员 王勤伟
一座城,一个家,一日三餐,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如何精准发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我市自2016年3月启动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市创建工作以来,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强化责任担当,多次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任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及政府工作报告,并与各区县政府(管委)签订了责任书,各区县政府(管委)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了责任书。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我市明确部门职责,市食安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消除交叉重复和漏洞盲区,定期举行形势研判和风险交流,破解监管“瓶颈制约”。
结合创建工作,积极理顺监管体制,大力夯实食品安全监管“根基”。我市建立了协管员队伍,实现了区、乡镇、村居三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强化四类执法装备配备,改善了基层“缺枪少炮”现状。
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东港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三个创建区基层监管所均建立了食品快检室。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具备食品类1216个产品的34343个参数的检验能力,检验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除此之外,还加快推进“智慧监管”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00余万元,为一线监管人员配备先进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建成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和针对企业的天网监控系统,初步实现了对全市首批55家重点食品药品企业的可视化监控,信息化监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以落实韭菜“双证”制、畜禽产品检疫单、水产品合格证等为重点,发挥食品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和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持续推进品牌引领和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广寻找笑脸就餐和量化分级等工作,注重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促进行业食品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
“重拳出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查办各类食品违法案源3155件,公安机关侦破犯罪案件59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96人。食品违法犯罪犹如一条“高压线”,让违法者不敢碰、不能碰、不愿碰,全市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持续好转。
同时,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12331食品安全宣传周”、“学校食堂开放日”、食品生产企业“透明工厂”体验日等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公交车、学校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意识。
如今,在日照,食品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全民共建共享,让每一位市民成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市的参与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