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梦日照
我要投稿

刘正贵:向上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4-04-16 09:15:00

  身为菏泽鄄城人,刘正贵很自豪:“古鄄钟灵,民族文化发祥地。舜耕历山,庄钓濮水,孙膑马陵出奇计;隐之高节,张詠强干,苏佑文武有政绩……”
    黄河半绕,濮水横贯,尧王墓、舜耕历山、庄子钓鱼台、孙膑故里、张大人庄、苏御史牌坊……这些历史典故与文化遗存,足以令鄄城人骄傲。
    百度百科上说:鄄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上古属“颛顼之墟”,西汉初置县,周时为卫国之鄄邑而得名。
    如今,鄄城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是山东省首批20个省管县之一,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1974年,农历甲寅年,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这一年的秋天,刘正贵出生于鄄城东南一个普通农家,父亲是乡村代课教师,母亲务农,不识字。家里孩子多,没有娇贵之说。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妹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正贵很小就体味到生活的艰苦、父母的不易。
    小学一年级,他代表学校去公社参加知识竞赛,父亲给了两毛钱作午餐费用,他没舍得全花,5分钱一个馒头,5分钱一碗胡辣汤,剩下的一毛钱回家交给父亲。
    喝着黄河水,听着黄河谣,长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刘正贵,拥有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那真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年代,日子清贫,但丰满。
    父亲是“老三届”,年轻时验上过飞行员,却被爷爷因“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旧观念硬生生拦下。父亲希望孩子们都能走出去,最常说的话是:砸锅卖铁,扒袜子拧鞋,也供你们上学。
    “那时候年纪小,意识不到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高三时没有埋头苦读,而是倾心于篆刻、书画、诗歌、小说,结果以一分之差名落本科线,考入菏泽师专。”进入大学,刘正贵的文学素养得以展现,成为校报编辑,还成为学校“黄河浪”文学社的骨干。
    “黄河浪”文学社团结起一大批爱好文学的热血青年,开出绚烂的花朵。“当时,我们的文学社非常红火,大家在一起,文章共欣赏,异议相与析,至情至真。我们曾经邀请著名作家、现任山东省作协主席的张炜老师来学校作报告,容纳三百人的礼堂,挤进了五百多人,场面热烈火爆,把张老师感动得不行。情之所至,签名《九月寓言》。”
    “中文系的刘正贵同学,请到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中文系的刘正贵同学,请到团委办公室”……菏泽师专的老同学们至今记得,学校大喇叭经常响起女主播清脆的呼喊,他们说,在菏泽师专,你可能不认识刘正贵同学,但肯定听到过这个名字。
    真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菏泽师专的两年,是他青春记忆中最美的华章,在这里,他入了党,结识了大批良师益友。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满大街都在唱着《春天的故事》,社会尚没有现在这般浮躁,对于明天,对于未来,大家怀有美好憧憬。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