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梦日照
我要投稿

张玉贞:家园的歌者

发布时间:2013-12-11 08:05:00

  爱上文艺创作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9岁的张玉贞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五莲县街头镇中西峪插队。
   初到农村,张玉贞看什么都新奇,爱唱爱跳、多才多艺的她很快成为当地宣传队的主力,两年后,她被选拨进入五莲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任演员、导演。
  “我虽然从十几岁便在舞台上表演对口剧、天津快板、对口快板和琴书等,可真正爱上戏剧曲艺且痴迷于艺术曲艺创作却从是21岁那年被‘逼上梁山’开始的。”张玉贞回忆,“那年,我由下乡知青转为县文艺宣传队的一员。当时剧团里没有导演,因为我在农村水利工地宣传队时编导节目小有名气,剧团领导便把编导的担子硬生生地压到了我的肩上。”
  “那时候,我们除了排演大型的京剧、吕剧,还要配合政治宣传演出大量的歌舞及小戏曲、小话剧、快板剧等戏剧曲艺节目,小话剧和歌舞曲艺节目,而这些节目的创作和演出又都是在演出大型剧目的间隙里进行的,那是真正的见缝插针,极少有时间按部就班地坐下来创作和排练。”
  张玉贞既是演员又是编导,任务自然要比其他同事重。白天要排练、演出,晚上演出结束后同事们休息了,她却要抓紧时间把第二天要排的节目赶写出来,有时通宵不睡。
  那时的五莲山区山多路少,交通不便,宣传队下乡演出结束后,要住在村里的老乡家或者学校的教室里。这就给张玉贞的创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村里没有电灯,她只能趴在老乡的炕头上,点着小油灯写作。
  有几次,因为靠油灯太近,把她的头发都烤焦了。夏天,农村蚊子多,她憋在蚊帐里点着小油灯写作,热得满身汗水也不敢搧扇子,怕一扇子把小油灯给搧灭了。冬天的夜晚,她坐在冷屋子里写,手脚都起了冻疮;趴在被窝里写,两只胳膊支撑时间久了,累出肩周炎,疼得晚上不能翻身。
  条件这样艰苦,张玉贞却激情满怀,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所有任务,创作了大量的歌舞戏剧曲艺作品,及时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英模人物,活跃了五莲农村文化生活。
  1978年,张玉贞调五莲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任馆员。
  尽管她的戏剧曲艺作品很多都搬上了舞台,却没有向报刊杂志投过稿。1984年,《曲艺》杂志社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有奖征文,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故事《猪头趣闻》寄到了《曲艺》杂志社,没想到作品很快在《曲艺》发表,而且邀请她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1984年7月在北京香山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曲艺新作研讨会。
  “会上,我有幸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著名作家崔凯、崔砚君、沈永年,评书艺术家田连元等名家一起探讨创作技巧,亲耳聆听原中国曲艺家协会陶钝主席和高元钧副主席的亲切教诲。我当时带去研讨并在全国获奖的新作是故事《‘皮笊篱’漏汤》。时任《曲艺》杂志社主编的戴宏森老师,对我的作品逐字逐句给予具体的指导,使我受益终生。”
  “当时和我同居一室的周喜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她那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可已经出版了专集《辣椒嫂》。几年前,她的电视剧连续剧《当家的女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她的刻苦和勤奋告诉我,要取得成功没有付出是不可能的。”
   1993年5月16日,张玉贞到北京国际剧院参加了隆重的颁奖晚会。她创作的戏曲小品《借钩担》在中国剧协、全国城市电视台协会等共同主办的“得利斯杯”全国小品创作大奖赛中从全国选送的4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与著名作家航鹰、楚良等名列前五名。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剧协副主席于是之和中宣部、文化部的领导为其颁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等数十家报刊对此进行了报道。此后,张玉贞对文艺创作近乎痴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创作。先后在《剧本》《曲艺》等全国重点期刊发表了大量的戏剧曲艺作品。在原中国曲艺家协会罗杨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她的论文《新形式下农民对曲艺的新需求》在全国农村曲艺展演研讨会上宣读。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