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寻梦日照
我要投稿

戴继超:灵魂大雕铸

发布时间:2013-11-27 08:28:00

    戴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
    “关于语文学习,我希望大家课余做三件事:练字、读报、写日记。”他讲话时喜欢倒背双手,仰望着并不太美观的天棚,语气紧凑而舒缓。教案、教科书就放在讲台的一角,半天也不见他翻一下。
    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都念高三了,哪里还有兴致去练字,写日记,读报纸呢!可是,奇怪的不是同学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而是大家居然一律听了老师的话。
    那时的高中生,其实并没有像样地读过初中,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有的一篇作文中竟出现57个错别字。老师反复强调说,学习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读书,识字,写文章”,为了引导学生读书认字,他每次上课,都要让学生听写前篇课文中的100个常用词,每次都要批改,写不对,再听写,直到全部写对为止。于是同学们都自然而然养成了读书识字的习惯,往后的作文逐渐做到全班平均只错两个字,有十几个同学能够一字不错。听写也就逐渐不需要了。他把这看似小儿科的听写,叫做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那时候,课外读物极端缺乏,戴老师便自刻自印阅读材料,还自费订报纸,贴在墙上,供大家阅读。日记是一定要写的,每星期都要检查,同学们当然不敢潦草偷懒。至今老师还珍藏着当年高华松、胡佃亮、刘贤琪等数十位同学整整齐齐的日记本。在高考考场上,监考老师惊叹,来自日照三中的考生,大都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字体也惊人的一致。
    那时候,同学们初中都没学过古文,但高考是要考的,老师便重点给补习文言文,一字一句地讲解,一遍一遍地领读。他要求到毕业时,每个同学要能背诵30篇古文。结果是,高考占27分的文言题,大都能得20分以上。
    谁也不会忘记,经过十年的风吹雨打,教育园地一片荒芜。同学们知识缺漏甚多,数理化几乎一窍不通。扬长避短,作为权宜之计,学校决定从所谓重点班里分出一个文科班。让戴老师来担任班主任。分班是以数学考试成绩为准,不及格的到文科班,全班27人,数学平均36分,最低的是2分。这个2分的同学,现在是某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院长,那个数学及格的同学,也仅只得了 64分,按规定应该分到理科班,但他自愿学习文科,后来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年头到年尾,从天明到天黑,我们的老师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他的学生们。天道酬勤。当年有七位同学金榜题名。请不要小看这微不足道的数字,这可是零的突破啊,占了当年全县文科录取数的一半!于是,四面八方的学生慕名而来,文科班也越办越好,到1983年戴老师离开三中时,这个班已有130多名学生顺利升学——这个数字仍占全县文科录取数的一半!文理分科,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如果没有文科班,农村许多优秀的孩子,就难以踏进大学的门槛。
    这些同学,在高校大都品学兼优。其中有15人又考取了研究生。16人担任了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部书记。现在,他们有的成了各级党政领导,有的是大学教授、中学校长,有的是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成了知名作家、艺术家……满园桃李,遍地芬芳。是学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命运。
    于是,我们——一群从很远很远的小村走来,从很长很长的小路走来的孩子,跟着我们的老师,沐浴雨露春风,涉猎名篇佳作,神游美丽祖国、世界遗产,淋漓秦律楚歌、酽酽古风……语文课,一门多么有魅力的课程啊!这群渴望长大,渴望从小路走上大路,渴望在天空飞翔的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渴盼已久的甘泉——戴老师。他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无所不讲其趣!在莘莘学子们的瞳仁里,茵茵绿洲,馥郁馨香,多么沁人心脾啊!
    高三的紧张与沉重,便在一种愉快昂奋的旋律中消匿了。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