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指南 > 统计公报
我要投稿

2007年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8-03-21 14:26:28

日照市统计局

(2008年1月29日)

2007年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29.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20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20.21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223.17亿元,增长18.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180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067美元),增长16.3%。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6:49.7:35.7调整为13.7:50.9:35.4。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4.81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实现利润80.94亿元,增长98.1%;利税合计109.98亿元,增长89.2%;企业亏损面7.9%,比上年减少0.7个百分点。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境内财政总收入149.69亿元,增长35.6%;税收收入达126.31亿元,增长42.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06%,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等节能降耗减排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民生状况得到改善。支农投入加大。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为4.15亿元,增长103.4%。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9%和14.5%。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7.23万人,比上年增长14.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7.09亿元,增长39.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829元,增长23.7%。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4.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发放救灾扶贫款1315万元,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4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5万人。

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0%。其中非食品价格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4.4%。在调查的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5%,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1%,衣着价格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0.1%,交通和通讯上涨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持平,居住类上涨1.7%。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8.2%,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4.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6.5%;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2%。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8%,房屋租赁价格上涨4.5%,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6.1%。

非公有经济稳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公有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4.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有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04万户,从业人员8.3万人,注册资金32.1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到9509家,从业人员12.6万人,注册资金215.7亿元。全年推进的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有308个,年末已投产项目59个,在建项目46个,实际到位资金 352.9亿元。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保持较好状态。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乐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态势良好。2007年第四季度,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49.94,反映全市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景气指数达到145.97,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降耗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市各级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与农村投入,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8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实现增加值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农业增加值37.04亿元,林业增加值2.48亿元,牧业增加值16.31亿元,渔业增加值27.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37亿元。

农作物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19万公顷,下降0.7%;总产量连续三年超过一百万吨,达到103.96万吨,下降1.2%;单产403公斤,下降0.5%。经济作物生产形势良好。油料产量22.60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117.13万吨,下降6.1%;瓜类产量14.20万吨,下降7.7%;烤烟1.22万吨,增长9.8%;茶叶6185吨,增长30.2%;水果19.19万吨,增长0.6%;蚕茧8117吨,下降1.5%。粮经比例为53.4:46.6。

林业生态建设稳步展开,造林质量不断提高。荒山植树造林力度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84公顷,其中,荒山造林2211公顷,全市已有5.73万公顷林地纳入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管理。森林覆盖率达到33.45%。

畜牧业生产运行平稳。全市肉类总产量15.64万吨,比上年下降3.0%;禽蛋总产量12.30万吨,增长4.2%;牛奶产量6015.61吨,增长1.1%;全年猪出栏139.61万头,下降0.7%;羊出栏121.91万只,下降0.5%;牛出栏10.13万头,下降1.1%。

渔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7.9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4.57万吨,淡水产品产量3.37万吨。

农村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6.45万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19.88万台,农用运输车2.65万台,农用汽车1907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23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22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万公顷。年末全市共有2595个村用上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1%。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91.6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135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3家,比上年末增加96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6.63亿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30.3%。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31亿元,增长10.9%;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17.6%;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7.03亿元,增长3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49亿元,增长15.3%。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7.9亿元,增长33.2%。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7.08亿元,增长12.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9.55亿元,增长44.3%。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制造业盈利能力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19%,其中,国有企业为99.64%,集体企业为96.01%,股份制企业为9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为99.74%。大中型企业为98.86%,国有大中型企业为99.2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为98.88%,重工业为97.76%。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17.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1.9%;实现利润81.63亿元,增长114.0%。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全市重点调度的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73种,占73.7%。全年生产粗钢617.96万吨,增长72.4%;钢材514.09万吨,增长141.6%;汽车2.35万辆;发电量64.21亿千瓦时,增长19.6%;精制食用植物油23.31万吨,增长11.8%;纸浆24.37万吨,增长21.8%;机制纸及纸板38.33万吨,增长7.0%;焦炭53.06万吨,增长10.7%;服装5576万件,增长35.7%;水泥592.53万吨,下降11.1%;农业运输机械53.8万辆,增长12.9%。

电力事业继续发展,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用电量78.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7%,其中工业用电量65.54亿千瓦时,增长55.5%。全年完成供电量73.97亿千瓦时,增长43.2%,售电量70.57亿千瓦时,增长43.5%。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87.22亿元,增长1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1.08亿元,增长19.6%;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36.69亿元,增长20.3%;施工房屋建筑面积638.0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市各级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投资保持理性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1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4.5%。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9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3%。在规模以上投资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70.1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达124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940个,在建项目总规模714.22亿元。计划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有83个,计划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23个。

房地产开发平稳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5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住宅投资完成29.97亿元,增长1%。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73.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房屋竣工面积76.8万平方米,下降0.3%;房屋销售面积130.23万平方米,增长1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的92.4%。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一期工程、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山东森博浆纸二期项目顺利开工建设。2007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年产10万台汽车发动机生产线一条;日照港(集团)公司新增生产性泊位4个,新增吞吐能力2813万吨;改扩建一级公路27公里;安装18万千伏输变电线路128.67公里等。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为“十五”以来最高增幅。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43.84亿元,增长19.7%。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实现零售额106.09亿元,增长19.4%;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66.18亿元,增长17.8%。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8.6亿元,增长19.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3%;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06亿元,增长15.2%。

限额以上企业实力增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65.32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75亿元,增长42.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57亿元,增长39%。

消费结构继续升级。以汽车、通讯器材、娱乐等为主的发展型、休闲型消费已逐渐形成新一轮消费热点,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各类商品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4.34亿元,增长62.6%;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0.96亿元,增长67%;家电音像类实现零售额5.4亿元,增长34.4%。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57.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1%。其中,出口19.64亿美元,增长6.9%;进口37.95亿美元,增长82.7%。钢铁、水产品、纺织服装为三大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53.2%。亚洲为主要的出口市场,占出口份额的64.1%,其中出口日本的比重最大,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1.9%。铁矿砂、大豆、木薯干为三大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额的68.5%。

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组织参加了各类境内外招商促进活动,扩大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46个;合同外商投资6.11亿美元,增长35.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82亿美元,增长34.6%。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3830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62份,合同额1.18亿美元,增长25.9%;完成营业额7830万美元,增长26.3%。外派劳务5840人次,增长25.6%;年末在外5181人,增长26.4%。

七、运输、邮电、旅游

港口吞吐量保持快速发展。2007年5月,日照港和青岛港合资组建的日青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全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31亿吨,增长18.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3.02万标箱,增长70.3%。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24.5公里,其中国道210.1公里,省道433.5公里;按公路等级分,高速公路139.5公里;一般公路中,一级公路78.3公里,二级公路1107.5公里,三级公路376公里,四级公路3896.5公里。客货运输有较大增长,全年完成地方公路客运量4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0%,旅客周转量32亿人公里,增长13.5%;公路货运量3400万吨,增长15.3%,货运周转量21亿吨公里,增长28.8%;地方海上货运量298万吨,增长10.4%;日照至平泽航线共完成出入境旅客13.72万人次,进出口集装箱3.88万标箱;铁路发送旅客量76.95万人次,增长12.3%,铁路货运量5170万吨,增长8.9%。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4.50亿元,增长19.3%。年末全市长途电路42.07万路,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89万门,本地网电话用户达64.9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30.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8.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12.4万户。

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23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内游客1226.4万人次,增长22.5%;入境游客11.2万人次,增长48.0%。在入境旅游者中,外国人11.16万人次,港澳台同胞613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亿元,增长29.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3.8亿元,增长30.6%;旅游外汇收入3041.8万美元,增长14.6%,其中旅游商品创汇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为26.8%。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国税总收入(含海关代征)106.69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地税收入19.62亿元,增长4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8.98亿元,增长39.6%,其中各项税收收入完成24.06亿元,增长43.4%,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6.19亿元,增长41.4%。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我市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535.76亿元,比年初增加115.37亿元,增长27.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9.40亿元,比年初增加39.07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合计527.88亿元,比年初增加113.3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合计538.72亿元,比年初增加88.48亿元,增长19.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2.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70.6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94.82亿元,比年初增加75.31亿元。全年累计货币净回笼17.3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各类保险费收入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61亿元,增长48%;人身保险费收入6.74亿元,增长20.6%。保险赔款支出2.93亿元,增长26.6%。其中,财产险支出2.74亿元,增长27.2%;人身险支出0.19亿元,增长17.8%。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我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世界清洁能源奖等先进称号,并顺利通过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考核验收。市政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城建投资31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65.28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3.7%。城市载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年末城市道路长度1167公里,面积1291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751标台,年客运总量7088万人次。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647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00%。年末液化石油气用气普及率达到98.3%。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46.37万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10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5%,建成区绿地率38.24%。市区现有公园、动物园6个。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市各级致力生态建市,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占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6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4.8分贝。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为0.030毫克/立方米,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项。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4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57项。有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申请专利946项,增长50.2%,获得授权469项,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66亿元,增长56.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3.38%,比上年提高3.37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含大学科技园高校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学生5.7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9590人;普通中学128所,在校学生14.84万人;各类职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02万人;小学472所,在校学生19.4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有成人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6815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123人;幼儿园987所,入园儿童3.56万人,在园儿童7.4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610人。

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团1个,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艺术馆1个,美术馆1个。年末共有广播电台1座,转播电台2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21%,电视人口覆盖率97.27%。全年广播播出节目1.56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2.19万小时。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49.6万户。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共有卫生机构376个,开放病床7076张,卫生技术人员795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执业医师3612人,注册护士226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全市所有区县均被列为省级试点县,区域覆盖率达100%,全市共有参合农民199.64万人,参合率达93.5%。重点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成效显著,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26年无霍乱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159.83/10万降至2007年的117.35/10万。建成了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的日照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了2007年中国水上运动会、全国沙滩排球冠军赛等国家、省级体育比赛项目,并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135个火炬传递城市之一。全市有业余体育运动学校4所,在校学生1028人,专职体育教练45人。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奖牌38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8枚,铜牌13枚;全国性比赛奖牌18枚(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3枚),全省性比赛奖牌20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10枚)。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94.7万户,总人口283.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8万人。人口出生率9.59‰,人口死亡率7.57‰,人口自然增长率2.02‰。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达252.33亿元,比年初增加35.66亿元。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21元,增长17.9%;人均消费性支出9223元,增长8%。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2台,冰箱110台,洗衣机86台,空调器75台,照相机38架,摩托车67辆,固定电话81部,移动电话153部,家用电脑49台,互联网用户27户,家用汽车12辆。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19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27元,增长27.8%。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1台,家用电冰箱60台,洗衣机32台。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9平方米。有666户住房困难户被确定为2007年度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的发放对象,每户补贴标准为5.59万元。自2006年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已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28万元,解决了640户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其中2007年340户,平均每户补贴1840元。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失业救助金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等不断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截至2007年底,全市参保登记企业3128家,社会保险单位参保覆盖率达92%。全市统筹范围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职工人数17.4万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6.18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4万人,失业保险费征缴收入4243.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达6.28万人,参保单位达1314个,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达3.09万人,参保单位826个,累计征缴养老保险金2.29亿元,征缴失业保险金1113万元。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医疗保险单位2514个,参保人数达21万人,累计筹集基本医疗金2.24亿元。年末共有社会敬老院53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共有床位7468张,收养1200人。社会福利企业26处,安置残疾人610人。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12.5%,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注: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字为公安年报数。

4、本公报同时在日照统计信息港发布。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