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李玲:梦想的殿堂

梦想的殿堂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13 08:18:02

  童年·五味时光


  1933年,农历甲戌年。
  齐鲁大地,新泰孙村,一户李姓人家迎来了家中第一个女孩儿。这个孩子的出生,为已过而立之年的父母带来了莫大的喜悦。
  李家的籍贯是日照。日照五大家族:丁牟秦安李。李玲所在的家族即著名的学士李家,其母为名门望族丁氏之后。生于书香门第,作为家中长女,备受父母宠爱的同时,也被寄予厚望。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给了我最早期、最基本的文学启蒙教育。他以谆谆善诱的方式,不断唤起我去叩击那雄伟壮丽的文学殿堂大门的愿望,从而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爱好。”李玲深情地说。
  李父一生投身于两种职业:从医和采煤。并在这两个行当里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做医生时,他提出了‘穷人治病,富人拿钱’的理念,对穷人,少收或免费。他扑灭了当地一种叫做‘黑热病’的传染病,以过人的医德和医术造福一方。”
  “悬壶济世”的美好愿景随着日军铁蹄的逼近,消失在隆隆的炮火声中。药房停办后,李父与几个朋友合伙开办煤矿“德盛公司”。
  “父亲一直以满腔爱国热情尽其所能地支援抗日。在药房时期,冒着生命危险帮解放区购买军需药品,并救治了多名八路军伤员。煤矿办起之后,更是在经济上全力支援抗战。”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到了齐鲁大地。日本对我国的煤炭资源疯狂掠夺,德盛公司成了他们志在必得的猎物。
  “日寇找父亲进行了两次‘谈判’,逼迫他合作或交出矿权,都被父亲严词拒绝。就他个人来说,这已完全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关系到一个中国人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民族气节!最后日寇恼羞成怒,以‘私通八路’的名义将父亲逮捕。面对日寇的严刑拷打非人折磨,父亲铁骨铮铮,大义凛然。他掷地有声地回答日寇:‘决不出卖矿权!’”
  “1943年秋,在党组织和地方的营救下,父亲脱离了日寇的魔掌去往解放区,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父亲不惜生命勇对日寇的大无畏精神,至今被当地人传颂,由地方党史办撰写的《民族脊梁——— 李少浦传略》即将出版。父亲的高风亮节影响着我们的整个人生。我们在父母的墓碑上镌刻了两行字:‘你笔直的身躯是我的路碑,我笔直的身躯是你的墓碑’,来表达对父亲的缅怀和敬仰。”
  “1945年,抗战胜利,不久内战又起,父亲和家人再次别离。”
  1946年,13岁的李玲随母亲第一次回到了老家日照下元村。
  “我在老家待了一年半,这期间学会了纺纱。一开始是玩儿,后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再后来竟然纺出了一级纱。这段经历对我影响深远:我第一次接触了农村、农民和农村劳动,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1947年,日照歉年,再加上国民党进攻,日子越来越难。开始吃地瓜梢,然后吃地瓜叶,最后吃地瓜藤。当地瓜藤吃完了的时候,就只能出去讨饭了。”
  “1948年初,无奈之下,母亲带着我们姐弟离家去新泰寻找活路。一路上肩挑手提,几经周折反复,历尽重重磨难,终于在5月回到了新泰。但直到1948年底,我们才与父亲团聚。1949年初,我进入了淄博中学,继续我因战争中断了的学业,至此,全家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安定下来。”
  对李玲来说,童年时光,生活的味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演绎出一幕幕跌宕起伏、刻骨铭心的光阴故事。但苦难磨炼了她的坚强,使她受益终身。

编辑:张珊
审核:
统筹: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