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孙方先:英雄本无华

发布时间:2013-01-30 18:03:20

18岁从军离开家乡,42年的风风雨雨,仍不改少时的口音,少时的脾性。
    我也在心里抱怨过,但是当我想起在家时的艰苦,想起当兵来得不容易,我鼓起勇气坚持着
“我打小就好强,不服输,有英雄情结,”孙方先说,自己吃的苦不少,走过的路很多,挖过野菜,捡过粪,当过兵,扛过枪。“听老一辈人讲,旧社会,我祖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叔叔出生了三天,奶奶染病无钱医治死亡。叔叔出生七天,因无力抚养送给了人家。后来,爷爷带着父亲流浪到孙家营子村做长工,直至解放后土改分得了房子、土地,安了家。”
    孙方先说,从记事开始,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三年困难时期,全家人几个月都见不到粮食。地里的野菜挖光了,树叶、树皮都吃没有了。母亲把红薯藤晒干,用碓卡碎,用锣筛出细末,加上水后,装入茶杯放在笼屉上蒸熟,这就是最好的食品,父母都饿得水肿,自己还舍不得吃。“那些年,我把能吃的野菜都认识了。什么荠菜、婆婆蒿、徽菜、扁嘴芽、畦畦芽、车钱菜、苦菜,还有海滩上的大棚子菜、小棚子菜。”
    1970年秋天,孙方先在给生产队地里送粪的路上,看到了路边树上贴着粉红色的标语: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保家卫国无尚光荣。“我知道又开始征兵了。晚上,我把想当兵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母亲虽然知道是个好事,但她有点舍不得我离开。父亲态度很坚决地支持我去当兵。”
    报名、体检、政审,孙方先一路顺利过关。但由于适龄青年太多,最终他没能列入名单。“我心急如焚,万般无奈,我冒死闯宫。我到涛雒镇接兵的驻地,整整等了一天,晚上接兵的人回来,我找到了他们,说明来意。当时有一个指导员叫赵来勤,他问了我几个问题,然后问我有什么特长。我告诉他我会吹笛子、拉胡琴,我当场演奏,他们都还满意,因此我被列为预备数。最终我如愿接到了入伍通知书,这通知书我现在还珍藏着。”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