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赵倩:旷远的山水

发布时间:2011-06-02 17:10:02

绣针河畔,爱画画的山村丫头
    许多年前的绣针河,河面宽阔,金色的沙滩洁净细腻,河水清澈,可见鱼儿欢快游动;两岸芦苇青青,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是鸟儿的天堂。
    赵倩的家,就在绣针河的岸边。
    从绣针河的入海口——岚山的荻水口出发,沿河蜿蜒而上,岸边有个村子,就是赵倩的出生地。
    这个地处偏远的村子,因为紧靠绣针河而灵动。“村边的河太美了,是孩子们的天堂,一年四季,我们都在河边玩耍,抓小鱼,捕小虾,挖蛤蛎,捡许多许多漂亮光滑的石子……”绣针河伴着赵倩成长,给她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溪水潺潺,从村北的大山深处流来,流过村庄,流向远方……美丽的景致陶冶着赵倩幼小的心灵,把这一切画下来的念头也与日俱增。
    画山,画河,画花,画草,画墙上贴的九大元帅……赵倩入迷地画着她眼中一切美的事物。课本上,作业本上,墙壁上,院子里,随处可见赵倩的信手涂鸦。
    美丽的画没有赢来父母的赞扬与鼓励,得到的却是斥责与打骂。“在农村,庄稼人的眼里,画又不能当饭吃,孩子学画画是不务正业,好好学习,早日跳出农门才是光荣的事,父母坚决反对我画画,为了画画,我不知挨了多少打骂。”
    “父亲在部队复员后,分配到日照玻璃厂工作,每月只有18元工资,微薄的薪水仅够自己生活,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在农村生活,非常辛苦。他们都盼着我好好学习,考上个中专,就有了‘铁饭碗’。”
    回忆往事,赵倩轻轻地笑着,“小时候我特别‘倔’,挨打挨骂还是照画不误。”
    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可画画,赵倩却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父母不支持,没有老师教,赵倩只能偷偷地学,偷偷地画。
    画远处的山,画近处的河。家门前的河水日夜不息奔向大海,赵倩却从没到过海边,年少的她,对远方、对大海充满憧憬与幻想。
    上中学后,班里转来一名岚山头的学生,性情乐观开朗,与赵倩很快成了好朋友。“那时候真是疯丫头啊,我跟着她,骑自行车去岚山,岚山的山,岚山的海,太美了,给我的震撼一辈子都忘不了。”正是源于这份感情,如今在北京定居了的赵倩,时刻怀念岚山,萌发了到岚山或者日照建一座美术馆的念头。
    逝者如水,年少的伙伴各奔东西,那个“画痴”赵倩,是否还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中?
    上课画老师,下课画同学,痴迷画画的赵倩没少挨批,但她本人和她的画在学校里渐渐有了名气。全县中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赵倩的一幅素描得了一等奖,这给了少年赵倩莫大的鼓励——“我能行”!
    1992年,熬过漫长的7月,赵倩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
    “去济南上学,我是自己背着行李去的,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傻乎乎的,什么也不懂,心里茫然又害怕。”
    “家里穷,加上父母对我学美术并不支持,每个月我背一大摞煎饼去学校,每天就吃煎饼和咸菜,天气热的时候,煎饼吃不到一半就生霉了,后来想了个办法,我每次背回来煎饼,先让同学们帮着我吃,换她们的饭票下半个月买馒头吃。”
    窘迫的大学生活,没有影响到赵倩的灵气和求知欲望,相反,更激起了她乐观上进的天性,在这里,她仔细聆听老师的教诲,潜心钻研绘画技巧,绘画水平飞速提高。
    赵倩对画面的细腻感知,对笔墨熟稔的驾驭让老师们深为惊叹,眼前一亮!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赵倩深深懂得,自己选择的是一条曲折的艺术道路,未来在自己的手中,没有辛勤地付出,就没有甜蜜地收获。
    1996年,赵倩的一幅画在《齐鲁晚报》上刊登,当报纸和30元稿费邮到家乡时,一向不支持赵倩学画的父亲开心极了,他把报纸送给乡里乡亲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01年,赵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2003年,赵倩成为中国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的一员。
    2005年,赵倩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
    新的高度,新的境界。赵倩早已不是那个傻乎乎的乡村丫头,然而,乡音依旧,质朴依旧,执著依旧。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