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郭桢:寻梦千万里

发布时间:2010-12-22 17:10:02

初学画画,源于偶然

  郭桢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那是1966年。夏天快要过去,大院里的小伙伴都收到了初中录取通知书,唯有郭桢没有。天真的郭桢不知道,时任日照县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已经被打成走资派。此后不久,父亲带着全家回到农村老家劳动改造。

  郭桢说,那时每次跟着母亲进城,最怕见到自己的小学同学,看到背着书包上学的昔日同学,郭桢就赶紧藏起来。但她毕竟还是个孩子,失学的苦痛,很快被热火朝天的农村生活所吸引,她跟着村子里的大姑娘们参加劳动,插秧、割稻、推车……一点不比那些大姑娘们干得差。

  “我那时候一天能挣七分半工分,这在生产队里,是很高的工分了。”回忆起那段时光,郭桢蛮自豪地说。

  这段时光,永远烙在郭桢的脑海中,多年后,成为画家的郭桢发现,在农村劳动的这段经历,成为她精神上的财富、创作的源泉。

  1970年,日照县被服厂招工,因为父亲已经返回城主持工作,郭桢进入被服厂工作。15岁的郭桢活泼好动,很快成为厂子里的宣传文艺骨干,黑板报、宣传画都由她来写、来画。惟妙惟肖的图画引来大家的一致好评,赞美声中,郭桢增强了信心,对画画更加热爱。

  而郭桢立志要作画家,则源于一个偶然。

  1973年,济南来了一位画家,对日照的南竹北移进行实地写生。他就是全国著名的花鸟画家、山东艺术学校校长于希宁。在现场观看于希宁老先生作画,是郭桢第一次接触中国画,神奇的笔墨、美丽的意境,慈祥的老画家以及人们对他的尊敬仰慕,使郭桢在心底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

  机会很快来到。

  1973年,山东五七艺术学院美术系招生,郭桢赶紧去报名,没想到,父亲坚决不同意她学画画。经历了文革冲击的父亲对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有了惧怕感,认为女儿学习理工科从事一些技术工作比较稳妥。趁着父亲去临沂开会的空,郭桢到县教育局开出介绍信,坐上去济南的客车。

  郭桢成为建国以来日照市第一位走进正规美术学堂的女性。

  “刚去时,我的绘画基础太差了,天天哭鼻子,我以为自己的选择错了,甚至都打过‘退堂鼓’,想退学。”老师、母亲的鼓励,以及天性好强,郭桢决定背水一战,她白天黑夜的画,半年时间,功课就赶上了同学,毕业时,已经是班里的佼佼者。

  “学习绘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阶段,总在门外徘徊,进不去,在挣扎,”郭桢说,但在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突然有一天,就会有一个顿悟,灵感就来了,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