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两学一做”看日照 > “学做”评论
我要投稿

“两学一做”为扶贫攻坚注入强劲推力

发布时间:2016-05-17 09:04:53

  5月12日,《日照日报》A1版于显要位置刊发题为《莒县万名党员干部“结穷亲”“拔穷根”》的长篇通讯,报道莒县百名“第一书记”驻百村、百个县直部门单位包百村、百家企业帮百村的具体做法及成效。这篇报道给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莒县在扶贫攻坚战中,立足“结穷亲”“拔穷根”,将“结穷亲”“拔穷根”作为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取得显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恰逢当前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与扶贫攻坚有着密切的关联度。认准并把握好这个关联度,就能够为扶贫攻坚提供强大推力。
  其一,“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而要想实施好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正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做”上下功夫。
  贫困户及致贫原因的认定离不了“做”功。一纸“贫困户信息采集表”,填写起来并不简单,其核查、识别与确认都必须精准,诸如贫困群体的家庭构成、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贫困程度等,都要求摸清弄准。如此,才能对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办好最急需的事。
  找准扶贫脱贫之路离不了“做”功。贫困区域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是因灾、因病、因学等客观因素,还是自身能力因素?不论是哪一种因素所致,脱贫难度之大并无二致,任务同样艰巨繁重。这些弄清了,才会将贫困症结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精准施策更离不了“做”功。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出过得硬的办法,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行动有效。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扎下根来,与群众面对面,听取普通党员和群众的所思所盼、意见建议,从群众最急切的事入手,向最难的事突破,设身处地为贫困户考虑,积极为群众脱贫、农村发展出思路、找项目,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扶贫攻坚战中,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四送”活动,引导群众明了精准扶贫带来的政策机遇,多方寻觅主导产业、致富门路、增收技术,帮助群众用足用活产业扶持、劳动力培训、电商扶持、专项贷款等政策,支持贫困群众发展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多元增收产业。这些,都需要党员干部落实、落细、落小,做到眼勤、手勤、腿勤,点点滴滴地扎实来“做”。
  其二,扶贫攻坚是硬仗,点多面广,需要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的合力。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两学一做”,着眼的正是推动党员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激发的正是全体党员干部整体的力量。
  今年4月21日,莒县选派的153名“第一书记”全部到任职村报到。为进一步营造氛围,激发党员干部扶贫的热情与干劲,短短20天之后,该县又于5月10日召开“万名党员干部结穷亲”动员大会,安排部署万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突出的是把服务精准扶贫脱贫作为党员干部履职的实践平台,让每一名党员干部亮明党员身份,自觉喊出“看我的”“跟我来”的响亮口号,让群众“又看到了当年工作队下乡的样子”。各级各部门也无不踊跃投身、全力参与。此举显系为扶贫攻坚进一步添薪助燃,出发点正在于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
  扶贫攻坚的实际成效是检验学习教育的“硬指标”。从报道来看,莒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两学一做”,找到了诸多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新路子,已取得可喜成效,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翟家沟快致富,映霜红来帮助。精准扶贫做到家,共同致富奔小康……”寨里河镇小翟家沟村村民,还将发展优质蜜桃“映霜红”这一致富“共识”编进了民谣,满是欢欣和喜悦,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目前,日照正致力于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十大精准扶贫行动”,目标是每年减贫2 . 5万人以上,到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确保5个省定贫困乡镇全部“出列”,确保2019年省市贫困村全部“摘帽”。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自觉以学促改,以学促推,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突出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走,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真正奔着“做”功去了。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