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书台·军旅梦
王佃攀的故乡,在莒南县的东书院村。
村子虽不算太大,环境却很是幽雅。两面环河,风景秀美,除了怡人的风景,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传说。
“小时候,关于村名的来历,是每家每户必讲的传家故事。老人们在茶余饭后,会乐呵呵地讲给子孙们听。其实在很久以前,村庄的名字叫‘树叶’。也不知何年何月,村里来了一位圣人,就是孔子。经过村前的小河时,不慎将书掉落到河中。圣人将书从河里捞起,放在河边小丘陵的山石上晾晒,并在这里教起了书。那个小山丘和晾书的石台历经岁月的变迁一直还在村子里,为后人所瞻仰,也就是留传到现在的‘晒书台’。”
“受圣人的感染,在众村民的一致要求下,村名由‘树叶村’变更为‘书院村’,后来发展为东书院、中书院、西书院三个村庄,并一直延续至今。”
几乎每个男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军旅梦,少年时期的王佃攀更是如此。
出生于革命家庭的王佃攀,父母都是建国前的老党员。“那时候家里的孩子比较多,光兄弟就有八个,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兄弟几个起的名字是按军、师、旅、团、营、连、排来起的。我原来的名字就叫‘王佃排’。”王佃攀笑着说,这个富于时代特色的名字,寄托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对部队和军人的一种特殊的深厚情感。
“说起来,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真正上过战场的人,身上带着浓厚的军人气质。一言一行中,透着坚毅果敢。”
自懂事起,王佃攀感受到的,就是父亲时时刻刻向自己传递的传统、向上、爱国的元素。耳濡目染中,小小的少年立下志愿:长大后,要读大学、去当兵,也要跟父亲一样,做一名军人!
“生活中,父亲常教导我们兄弟姐妹,要做一个诚实、正直、厚道的人。曾经,我是家里最调皮的孩子,也是村子里的‘孩子王’。上房爬树、下河捉鱼,带领着一群小伙伴们模仿书中的人物打仗……”
“那时候,战斗英雄是我的偶像,我崇拜雷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我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去当兵,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意义的人、做有意义的事。记得小时候我存了很多小人书,像《三国》和《水浒》,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儿童读物了。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从书中,我还体会到了一种创业的精神、智慧的力量、以及属于男子汉的勇敢与担当。当然,这对那时的我来说,还只是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一种指引和方向。尽管如此,总归是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佃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