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春走基层
我要投稿

腊月二十五,一碗豆腐解乡愁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2-08 10:38:26

图片

曙色熹微,乡村还没有从寒冷和黑夜中醒过来,一缕炊烟已经从农户人家的小院里袅袅升起。


图片


“二十五,做豆腐。”这是民间俗语,做豆腐曾经是农户们“忙年”的重要部分之一,但今天,即使在农村,也难以再现家家做豆腐的景象。而刚入腊月,常年做豆腐的辛本芬就骤然忙碌起来。


图片


今年59岁的辛本芬,已经做了30多年豆腐。镇上康养中心常年跟她订豆腐,每一集(五天)都得要一两桌(意指一浅子或两浅子。黄墩方言“浅子”,一种竹制的器具,类似筛子,直径大约一米),又赶上黄墩腊月逢集。头一天晚,辛本芬就泡了五十多斤黄豆。冬天要用清水浸泡十二个小时,中间还要不断地淘洗、换水。黄豆在浸泡和淘洗中,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白,“黄豆越是干净、清亮,做出的豆腐颜色就越好看。”一看黄豆泡好,辛本芬连夜开始做豆腐。把泡好的黄豆用机械磨碎,再用干净的包袱(细纱布)包住,放在大锅上的“八梁子”(一种木制工具,也叫豆腐床)上,滤出豆汁流进锅里,再用大火烧开。这时候,就有新鲜的豆浆可以喝了。

乳白色的豆浆浓浓的,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香气,盛到碗里,好像一大块布丁的质感,喝到第一口,即使不放糖,也自带一种天然甜味。


图片


“这时候需要等等,稍微晾凉一点再使卤,做出的豆腐就特别滑嫩。要是太热就下卤,豆腐容易发‘渣’。要不有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辛本芬凭着经验做得一手好豆腐,火候把握得刚刚好。把豆浆豆沫倒进铺着包袱的大盆里,等待晾凉。等的时间她也不闲着,收拾豆腐渣,抹灶台,“做豆腐,一是得干净,二要好吃,三得秤好!”辛本芬快人快语,“常赶集的都知道,去找‘小瘦子’嘎(割)豆腐!好吃还秤好,咱从不缺斤短两的!一浅子豆腐,到集上不用半个小时就卖完了!回家还耽不了干别的活!”辛本芬身材瘦小,被老顾客们称为“小瘦子”,可她却总是干劲十足。

“就愿意出力,闲不下来!”待到豆浆豆沫微凉,辛本芬开始使卤。一边点卤水,一边搅拌,等到出现大米粒般大小的结块时,就停止点卤。大约十分钟,豆浆渐渐凝固,呈半固体时,辛本芬拿来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盆子。“这都是本村乡邻昨晚就送来的,待会要来端豆腐脑。”无论是豆腐还是豆腐脑,村里人不说买,都说“端”。年前不做豆腐的村邻,都会和辛本芬预订,快到大年了,就到辛本芬家“端”豆腐。


图片


舀好了豆腐脑,辛本芬把余下的用包袱掩了,“再成成,过会新豆腐就能成型了。”她把倒在大盆里的豆渣,再舀进旁边的桶,一桶桶提到平房顶上晾晒。“豆腐渣拌上玉米面,可是最好的猪饲料。”除了做豆腐,辛本芬家里还养了八十头猪。到了腊月里,来买猪的不断,都知道她家里做豆腐——吃着豆渣长大的猪,肉也特香。

这边用猪油葱花炸了锅的山长芬,端着锅来舀豆渣,“都说‘猪油炒豆渣,撑死那娘仨’!等会你们尝尝,那叫一个好吃!”

约摸时间差不多,辛本芬洗净了手,掀开包袱看豆腐,“差不多了!”她麻利地提起包袱,放到豆腐床上,按压了几下,盖上竹篦,又双手搬过一块洗净的青条石压上。“控控水!这样成好的豆腐又滑嫩、又不会水分太多。”一浅子豆腐得有二十多斤,一块青条石得有三十斤,可瘦小的辛本芬手脚麻利,一气呵成。“干惯了,不沉!”老伴秦绪利负责喂猪,做豆腐的事从不插手,从泡豆子到做豆腐再到卖豆腐,辛本芬一个人就搞定。

“看,多好的豆腐,真好!”辛本芬用刀熟练地割着豆腐,一块块豆腐在花瓷碗里冒着热气,端过来,还滑滑地晃动着,独有的香气在鼻尖处围绕。小葱、辣椒拌着酱油、醋,再洒上点芝麻盐,舀一勺滑嫩的豆腐蘸上去,甫一入口,那香味就直冲鼻尖,——这味道,是地道的家乡土味,这一碗豆腐,聊解十年乡愁!


图片

前面的老屋院落里,山长芬和宋瑞莲正在推那口老石磨。新泡的黄豆和着水不断地被添进磨眼里,两人一人一根磨棍,推着转动磨盘,还不时地拉着呱。磨台上,磨碎的黄豆变成了豆糊子,从两个磨盘间淌下来,慢慢地流到磨池里,顺着磨嘴,缓缓流到准备好的桶里……最原始的磨豆子的方法,使进了人们的力气,融进了人们对于美食的祈盼,更寄托了人们对于乡土味道的留恋。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谢岩/文 冷炳豪/视频

编辑:任远
审核:孙翔宇
统筹: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