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5专题 > 日照援建新疆麦盖提系列专题报道 > 文字新闻
我要投稿

【日照刀郎 大爱生辉】“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

发布时间:2015-12-15 16:21:58

人才援疆,收获“第二故乡”的真情

        记者 王帅
  五年援疆路上,数以百计的日照干部人才纷纷来到了麦盖提。他们暂时搁下了家中老小,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到了这片大漠边缘的土地。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在日照市援疆指挥部,经常能听到这句话。
  从富庶的海边城市,到贫瘠的边疆西陲,抛开亲人的挂念,狠心不顾孩子的怨怼,甘愿奉献的日照援疆人为了麦盖提这个“第二故乡”,从没后悔。
  而他们在麦盖提的辛勤付出,也收获了刀郎人的满满真情。
苑芳义:“和风沙战斗到底”
  麦盖提县面积有一万五千多平方公里,是日照市面积的两倍还多,它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角,有百分之九十的面积被漫漫黄沙占据,是我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
  每到大风天气,麦盖提人不敢开窗。漫天黄沙遮天蔽日,无孔不入,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这里一天一头土、一年‘吃’砖一块半!”这是麦盖提人的无奈。
  防治沙漠化,植树造绿,是麦盖提人和大自然的一次博弈,也是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援疆人才,苑芳义在麦盖提县任县林业局副局长。援疆之前,他知道日照的大海有多么广阔,来到麦盖提后,他也看到了大沙漠同样无边无际,他愿尽一己之力帮助麦盖提同胞抵御风沙。
  11月14日上午,记者跟随苑芳义来到了沙漠中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的建设现场。路上,他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这里的水很‘硬’,水质是碱性,一般的植物很难成活。”
  其实,记者先前已经对麦盖提的水质有所了解,如打开自来水,流出来的水看着清澈,用手一试,感觉发滑。
  而在去往造林现场的路上,记者观察到路两侧的地表有一层薄薄的“白霜”,苑芳义说,这些就是水分蒸干之后留下的碱。
  这样的水质无法保证苗木需求,所以隔不多远就能看见一处抽水站,从地下100多米深的地方抽出地下水来用于灌溉,这些地下水碱性稍弱,可满足浇灌需求。
  苑芳义指着路两侧已经栽好树木的平地说,这些地方其实本来都是沙丘,是人工推平了之后又种上树的,十分费时费力。
  为了保证栽种的树木所需用水,地上都被铺上了一条条长长的黑色滴灌管,间隔一段距离,管道上就有一个小口,小口对准已经栽种好的树木的根部,喷出来的水供其“饮用”。
  已经年过半百的苑芳义有着丰富的植树造林工作经验,他说,来援疆就是为了和麦盖提的人民一起并肩战斗,共同建设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
  一路上,随处可见麦盖提的百姓种树的场景。有的挥着农具坎土曼刨坑;有的半蹲半坐,为刚补植的苗木根部绑草(防止野兔啃咬树皮);有的则帮同伴丈量着树坑的距离。地上往往放着一大塑料袋的馕,这是他们的食物;隔不多久就会看到成群的帐篷,这是大家夜晚的住处。
  “参加植树都是义务的,但没有人偷懒。”苑芳义介绍说,这种朴实肯干的精神让他十分感动。
  进入各村的包片区域,远处沙丘上写有“只有努力才能改变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牌子清晰可见。现场也随处可见野生的胡杨树,顽强地抵御着风沙。
  在尕孜库勒乡塔拉买里村的包片区域,苑芳义见到了自己在麦盖提的伙伴——— 县林业局副局长王宇峰。
  一年365天,王宇峰有360天都靠在植树造林的现场,都快四十岁的人了,还没成家。
  两人并肩走到现场查看工程情况。村民艾买尔·艾力正在用坎土曼刨沙子。坎土曼是新疆的一种农具,类似于我们常见的锨和镢的“合体”,既能刨土又能铲土,很实用。
  一会,艾买尔就刨出了一个深坑,从里面拽出来一段树根。
  苑芳义和王宇峰走上前去查看,这是先前种的杨树的树根,但没有成活。“这就需要进行补植,补植的时候,也得把坑里先放入我们自制的土肥,保证成活率。”王宇峰说。
  而说起防风固沙林的建设,苑芳义如数家珍。“就拿树种选择来说,除了新疆杨(白杨)、梭梭、红柳等为主力防风林,还会根据不同土质的状况栽种文冠果、沙棘、红枣、胡杨、沙枣、竹柳等不同树种,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除了进行技术指导,苑芳义也亲自下手进行绿植,为麦盖提的防风固沙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的建设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记者了解到,总面积100万亩的生态林,近期规划面积30万亩,中期规划面积30万亩,远期规划面积40万亩。
  近期规划的30万亩,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6公里,将成为一道绿色屏障,把麦盖提和大沙漠“隔离”起来。
  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领域、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起了挑战。其中,也有日照市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的身影。
  除了整天和树木打交道的苑芳义,日照市援疆指挥部的其他干部人才也毫不退缩。11月19日下午,记者在采访期间恰巧遇见了山东省援疆指挥部和日照市援疆指挥部的全体干部人才共同义务植树的活动。大家来到了植树现场,很自然地三人一组种起树来——— 由于种树次数多,所以大家干起活来轻车熟路,效率极高。
  在各自专业领域,大家分工不同,而在植树造绿的现场,他们一样奋战。
  苑芳义简短的一句话也道出了所有日照援疆人的心声:“为了麦盖提,和风沙战斗到底!”日照援疆干部人才正在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吕桂芬:“再申请援疆一年”
  吕桂芬有个特殊的身份———既是援疆干部家属,又是一名援疆教师。继丈夫李斌来援疆之后,吕桂芬也于2014年下半年来麦盖提任教。
  2013年12月份,吕桂芬的爱人李斌要来援疆了。当时,吕桂芬很纠结。
  “双方父母年纪都很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女儿也即将高考,他来援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我肩上。”经过一番考量,吕桂芬还是决定让丈夫来援疆了。
  丈夫援疆后,有时女儿成绩不太好或是心情不好,吕桂芬也跟着着急;碰上父母生病住院了,还需要去陪床照顾。加上家里家外的一些烦心事,让她有些招架不来,想给丈夫打电话诉苦,但是又怕打扰他工作,只好话到嘴边又咽到肚里,选择自己独自默默承受。
  2014年8月,女儿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后,吕桂芬毅然决定报名到新疆支教,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时,他们也很不舍。她也自问:“父母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也要去万里之遥的地方援疆,可以吗?”
  而当觉得自己应当为援疆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时候,她还是选择了背起行囊。
  作息时间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工作环境改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都让初来乍到的吕桂芬十分不适应。
  她告诉记者,组织上的关怀让她渐渐融入了这里。“指挥部和学校领导特地给我安排了舒适的居住条件,安装了坚实的安全防护门窗,改建了食堂,开设了乒乓球室,节假日,细心的指挥部领导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吕桂芬很快同各位援友成为了知心朋友,也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刚到麦盖提县实验中学,身为语文老师的吕桂芬教高一3班和4班两个班级,学生共有90多个。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她决定先了解这些孩子们,做他们的朋友。
  第一节课,她专门跟孩子们交流,讲山东,讲日照,讲她自己所任教的日照实验高中。短短的45分钟,她就和学生们拉近了距离。
  很快,教学经验丰富的吕桂芬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学生的新教学路子:低起点、小循环、多探究、常反馈。“用充满活力的教学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
  这个思路见效很快,学生的成绩提高很大,吕桂芬也和他们打成一片。
  由于吕桂芬特别喜欢维语歌和维族文化,她的维族学生成了她的小“老师”。
  “课下我会找他们去学习维语的发音,问他们一些维族的习俗,他们会很高兴地教给我。”
  《刀郎小苹果》有段时间特别火,这首歌的伴舞也吸引着吕桂芬,课余时间,学生木开代斯担任起了教吕桂芬跳舞的任务,两人渐渐成了好朋友。
  “后来我见到木开代斯会说‘美女你好’,她听了之后特别高兴。”木开代斯的母亲还特地做了当地特色食品馕送来,这让吕桂芬很是激动。
  学生古丽米拉在援疆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考上山东大学的目标,她热情地对吕桂芬说:“老师,以后我考上山东大学的话,我一定去找你!”吕桂芬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古丽米拉,两人相约山东见。
  援疆工作让吕桂芬和纯朴善良的维族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她把大漠戈壁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我愿意把我的一腔真情和心血化作绵绵春雨,让麦盖提这片土地上的草更绿、花更红。”吕桂芬说。
  吕桂芬的援疆工作原本已于今年上半年结束了,但已经和他成为朋友的学生和老师不舍得她走,吕桂芬也不愿意离开这片热土。
  “后来,我又跟学校领导以及援疆指挥部的领导提出了申请,在麦盖提再待一年!”
记者手记
  奉献精神,每个援疆人都有。在日照市援疆指挥部,大家更是将这种精神汇聚成一股合力,共同在麦盖提发光发热。
  通过开展“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大讨论,所有干部人才都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在立足岗位干好工作的同时,每个人还主动联系了2至3名当地专业人员,“一对一、一对多”传授专业技术。
  刀郎之乡,因为日照援疆人而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编辑:张珊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