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视窗 > 文明时评
我要投稿

乡村治理要跳出“管僵放乱”怪圈

发布时间:2018-10-25 10:04:22

戴先任

  农村盖个房,需要17个部门审批;村民盖个章,要跑乡里好几次;环保督查要求清零禽类养殖场,到头来变成了建设“无鸡村”“无鸡镇”……一些农村干部感到工作氛围过紧、变僵,纷纷呼吁为基层“松绑”。另一方面,在上级部门对村级管理较为松散的地区,村干部胡作非为的乱局,基层发生的微腐败案件,大部分也与上级部门监管失职有关。乡村治理该“管”还是“放”(9月11日《半月谈》杂志)?
  在有的地方,上级政府“管”得过严、抓得过紧,对农村地区实行“强管理”。诸如“村章乡管”“村财乡管”等“强代管”。这些“强管理”,其初衷本是为了遏制村干部微小权力无限扩张,是为了遏制村干部滥用公权,有时却会得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是一种“以毒攻毒”,是以上级部门权力滥用来遏制基层权力滥用,可想而知只会越管越乱。还有的地方不让基层搞禽类养殖场,但上级政府抓得紧,一只鸡都不让养,一些村子甚至都听不到鸡叫声。而上级部门管理较为松散,又会造成基层微腐败现象严重。这两种现象,是基层治理的两种极端现象,也是较为常见的基层乱象。
  两种乱象虽截然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不管是管得过紧、过严,还是管得过松,或是上级部门方式方法不当,或是上级部门监管缺失,会让一些农村地区处于管得过严或过松的两个极端间摇摆不定。甚至一些地区既存在管得过严的问题,又存在管理松散的现象。上级部门在监管上面火候把握不当,在一些方面管得过严,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在另一些方面,却又当“甩手掌柜”。
  乡村治理陷入“一管就僵、一放就乱”的治理怪圈,根本原因还是源自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思维,背后是县、乡等基层政府部门主体责任失守或错位。一些上级部门要么疏于监管、不作为,要么权力乱伸手、乱作为,这都是一种失职或渎职。
  要摆脱“一管就僵、一放就乱”的治理怪圈,不是不能管,而是要松驰有度,权力不能乱伸手,但权力也不能不作为。进行乡村治理,上级部门既要加强监管力度,但也不能权力越界,要能厘清自身职责,弄清自身角色。进行乡村治理,也要奉行“调查才有发言权”的原则,每个地区甚至每个村的情况都可能不同,需要上级部门要多下到基层调研,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凭空决策、办事。涉及基层民众的决策,也要多征求民意,要进行科学论证,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治大国若烹小鲜”,乡村治理亦同此理。乡村治理如同烧菜一样,油盐酱醋料、火候都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才能烧出好菜。如此,才能扭转有的基层地区治理混乱失序的现状,才能促进基层治理走向法治与善治,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