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视窗 > 文明日照
我要投稿

丁肇中:把科技的种子植进故土

发布时间:2017-07-26 09:40:43

  对丁肇中来说,故乡是一种眷恋,一种永恒的记忆。第六次回日照的他,给这座城市带来一份厚礼———

  7月21日上午,正值盛夏,日照市科技馆开工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在出席的嘉宾中,有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身穿白衬衣,衣着朴素,笑容谦和。他挥动铁锹,把科技创新的种子一同播撒在故乡的土地上。

  他,就是享誉世界的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这已是他第六次回乡。
  丁肇中教授率领科研团队研发制作的全球唯一一个全尺寸阿尔法反物质太空磁谱仪模型将落户日照市科技馆,他的大量科学报告资料也将陆续空运过来,该馆将成为全球最丰富、最全面、最权威的收藏丁肇中教授科研成果资料的科技馆,让公众得以了解探索宇宙暗物质等未知世界的奥秘。
  这个引入“黑洞”和“星空”概念的科技馆,在奠基伊始就引人瞩目,也让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位享誉中外的物理学家。
  “让年轻人了解科学,慢慢把日照变成一个先进的科学城市”
  日照市科技馆建成后,将全方位展示科技的魅力。除了全球唯一一个全尺寸“黑洞上的磁谱仪”模型,丁肇中领导开展的“测量电子半径实验”“发现J粒子实验”等著名实验也将在实验展厅展示。
  “日照市科技馆的建设,对于启迪年轻人的创新创造意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能够让年轻的日照人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以及对以后社会的发展意义,慢慢把日照变成一个先进的科学城市。”丁肇中说。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丁肇中讲解了他的主要实验成果,包括测量电子的半径、新粒子家族的发现、发现胶子、在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国际空间站上的AMS实验等方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寻找粒子中的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丁肇中设计了这个实验,但实验要求的精确度极高,“这相当于在北京下雨时,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如果有一个雨滴是红色的,我们要从这100亿个雨滴中,找到这个雨滴。”
  正是这种寻找百亿分之一的执着,丁肇中在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1976年,他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记者问起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性时,丁肇中说,任何的自然科学,物理、生物和化学都是实验科学,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是不可能推翻实验的。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就会产生新的理论,再有新的实验去证明它。因此,实验物理非常重要,任何实验结果都是一个新的知识。
  虽然丁肇中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至今依然执着于科研,他的动力是什么呢?
  “最主要是好奇,没有别的原因。美国没有退休年龄,所以,我还在主持AMS实验,这个实验在国际空间站上,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为什么做这个呢?我就是想了解下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宇宙线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测量的宇宙线结果和以前理论的结果不一样,主要原因就是好奇。”
  到目前为止,这位科学巨匠的实验还没有出过错误,“但这并不代表我以后不出错误,所以,我一向认为,我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小心谨慎地做好一件事情。我常常在想,什么地方可能出错?出错的时候是什么现象?我会比较小心。”
  为了保证当天的讲解效果,丁肇中前天晚上亲自到会议室试播PPT,这是一位物理学家一以贯之的严谨风骨,也是一种对故乡的敬意。
  “日照的树很多,街道非常干净,远远超过美国的城市”
  车辆穿过街区,沿着万平口黄金海岸线一路前行,沿路风景尽收眼底。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从1985年6月28日第一次返乡至今,每一次回来,故乡的变化都日新月异,但是漾在心底的乡思却总能隔过时空之桥,绵延成悠长而深刻的记忆。
  这一次回乡,丁肇中又有了新的感受。“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日照市绿化非常好,给我的感觉树很多,街道非常干净,远远超过美国的城市,我住的日内瓦也赶不上这儿。这里有海,有很多的树,同时,这里人说话我都能听得懂,就是回家的感觉。”

  21日下午,再次打开涛雒镇“五宅”大门,走进种德堂,已是相隔三年。
  涛雒丁氏是老日照县诸望族之首,书香世家。明清两朝,日照全县中进士50名,丁氏占了近三分之一。仅清朝267年,丁氏就出了49名举人、14名进士、两名翰林。
  每次返乡,丁肇中都要到丁氏祖居走一走,看看一砖一瓦,摸摸家具旧物,感知祖辈的生活印迹。
  “这就是我!”他指着墙上一张幼时和奶奶合影的照片,高兴得像个孩子。
  丁肇中来到厨房,打开老一辈做饭用的木制锅盖;他来到父母居住过的西厢房,默默打量着每一件物品。
  转了一圈,丁肇中又像往常那样坐在了院里大梧桐树下的台阶上。品一杯故乡的清茶,温一段旧日时光。夫人苏珊·丁看着他,眼神里也生出了光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起源。此刻,是一位海外游子和故乡的脉脉对话,是曾经魂牵梦绕的故土情思。
  在科技展厅里,丁肇中一边浏览展示其科研成果的图片,一边和夫人回忆图片中的往事。
  “今天很荣幸能够带领我的科研团队来此参观,家乡近年来的发展变化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丁肇中和夫人苏珊·丁在老宅宣纸上的留言。
  一行人随车又来到丁家官庄东侧的一座墓冢前,丁肇中和夫人手捧鲜花,神情凝重,缓步向前,祭拜长眠于此的祖父丁履巽。丁履巽早年肄业于复旦大学,不幸英年早逝。
  两旁的青松肃然而寂静,丁肇中和夫人绕墓地一周。
  这是他心心记挂的祖父,是他即使白发苍苍也要穿越千山万水前来祭拜的地方。
  这是他的根。
  “希望日照的师生们重视语言、潜心科研、力求真知”
  7月20日下午,是丁肇中来到日照的第一天,他和夫人苏珊·丁尚未到达住处,便风尘仆仆地赶到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出席“丁肇中语境实验楼”命名仪式。
  在这座“肇中楼”里,丁肇中勉励学子们要认识到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网络再发达,也不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为语言不仅是一种信号,也代表着人的知识和品德。语言也是了解不同国家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未来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学好语言非常重要。”

  22日上午,在丁肇中离开家乡之前,他又来到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出席“丁肇中奖学金”命名仪式。他说:“我现在做的AMS实验在国际空间站上,这是最大的空间实验,做这种实验,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成功呢?主要靠技术。物理思想只能占5%到10%,其他的95%都是技术,所以职业技术对科学和工业发展非常重要,这是我所说的第一点。我再说第二点,我1936年出生,现在还继续工作,我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国际团队,其中有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很多知名教授,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国家实验室的主任,但这些人并不是在大学里考第一名的,也不都是专门学物理的,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完全靠自己的兴趣,这很重要。”
  丁肇中在他担任名誉院长的这两所日照高校里,勉励师生们要重视语言、潜心科研、力求真知。他的格物致知、造福人类的科研精神,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带给师生们一场心灵的洗礼。
  故乡之行接近尾声,丁肇中与大家握手告别,缓缓走入车内。
  他把此行收到的礼物一同带回日内瓦,包括丁肇中的五世祖丁旹主撰的康熙十二年版(1673)《日照县志》、丁氏十一世祖丁麟年光绪壬辰科(1892)中进士时的试卷、丁肇中一脉的谱系表等。那是和他血脉相连的过去。
  他隔着车窗,微笑着挥手致意。
  故乡,渐行渐远。乡音,犹在耳畔。唯有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科技的种子,必将绽放、盛开,直至把这里变成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

(记者 宋庆艳/文 赵怡凯/摄)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