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我要投稿

看日照|日照渔家纪事——打线

发布时间:2019-06-13 11:18:53

6.jpg

日照渔家纪事

打 线

滕怀森

  “打线”也叫“合线”,可算得上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渔事活动。古时候的沿海渔村,一年四季随处都可看到打线的场面,打线车转动发出的嗡嗡嗡的响声,像夏日蝉鸣,响遍整个村落。

  说它历史悠久,因为很少有人记得打线始自什么年代开始,老人只知道有了捕鱼的网,便有了“打线”。捕获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网,而不同的渔网的编结要用不同规格的网线,结网的网线必须合成才能用,这合成的过程就叫“打线”。

  结网从草绳过渡到用线,经过了几千年,当人们学会了用线结网,初时结网用的是麻线。麻线的合成开始是用手在腿上搓,叫搓麻绳。到了用网捕鱼形成规模,网线需求量增大,便开始用车子合成。用车子合成麻线的工序就比较复杂一些,人们先将麻匹子挂在高处,一根根抽下来接在一起,缠成球状,这叫挑麻;然后在宽畅的胡同里,安上打线的车,一人领两股线坯,一人摇车,两人合作,把线合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打线的初始阶段。

  打线又是一项有着较高技术的渔事活动,单打线的车子,从设计到制作就有很多学问。它的外框是一个方架子,中间是两组竹片连接而成的轮。架子的上边是一根直径15厘米的竹竿,竹竿中端上下两边通透,形成一个长长的孔,然后在竹子孔上凿上槽口,安放弦针,将车弦绕在轮上挂在针上,摇动轮子,使弦带动针转。车子上方的横杆上还有许多小立柱,安放线穗子。

  打线时领线的人腰间挂一个篮子,篮子里装上线球,将线的一端挂在打线车的针上,然后倒退拉开到指定距离,将线截断,拴在腰间的篮子上,打线的人开始摇车,领线的人慢慢向前移动,等线上有进,摇车的人从栓线的针上解下线,将线两股合在一起,接在身后逛线车上,将线逛成缕备用。麻线合成,一般为两股或三股,叫二合线或三合线。等用棉线织网后,麻线仍没有完全被淘汰,因为有些渔网如淌鲨鱼的流网等,非用麻线结不行,因而麻线的合成工艺,直到解放后仍存在。岚山区虎山桥南头村一王姓人家是专门合成麻线的专业户,每逢三、八安东卫大集上,卖麻线的多是他家。

  打线这个工艺正如海上捕捞渔具的改进和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当棉线开始作为织网的主要原料后,打线又开始专打棉线。打棉线最初需人们将棉花纺成纱,然后再合成。民国初年,人们开始进口棉纱锭——“洋纱”,打线便容易了许多,人们可直接用“洋纱”来合成,省去了手工纺纱这道工序。这时的打线首先要将洋纱在逛线车上缠成线穗子(线团),打线时将缠好的线团固定在打线车横梁上的竖柱上。打棉线时一般三股合成,而且一次要合成多根,因而打线车挂弦的针要有十几根,一次要挂十几根线坯,一次要合成四五根成品线。领线的人由于领的线多,腰上要绑一个横杆,横杆有一个个竖柱,将线头栓在柱上。打线开始,领线人倒退将线拉开到一定的距离(事先测量好的大约20米的地方)。摇车的人将线头一根根截断拴在针上,然后摇动打线车,合线的过程跟打麻线一样。

  小的时候,经常去看打线,放线时十几个大线穗子在打线车的横梁的柱上飞快得旋转,挺好玩,总想尝试一下。机会终于来了,大约我八九岁的时候,一次领线的小姑要去办事情,央我替她一会,并反复向我交待了要领,于是飞一般地离开了。摇车的大伯见状,也只好如此了,于是我开始领线。谁知这活并非那么简单,单是接线的扣,就要学半天。在打线车这边好说,有大伯拴,但在领线到另一头,有时要自己拴,麻烦大了。在大伯的反复指导下,总算拴好。打线开始挪步也有不少学问:走快了,线要打架(缠在一起),走慢了,线又拽得太紧。大伯不时“快一点,慢一点”地喊着,一根线总算完成,紧张得满头大汗。无奈小姑没回来,只好硬着头皮再领第二根……自此以后,再也不敢去领线了,有时听到嗡嗡嗡的打线车响,心里就打怵。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打线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打线不再用人领线,而是改用“小飞机”领线。人们在打线场地的两端各竖一根木柱,上扯一根铁丝,在铁丝挂一个“小飞机”(样子像飞机模型样的东西)来领线,铁丝两端装上滑轮,用一根引线拴住“小飞机”,只需在一端用逛线车摇动引线,“小飞机”便带着线飞到远处一端,等合成后,再用逛线车把小飞机拉回来,一人可以干两人活。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安东卫开始有了专门打线的作坊——生产队的副业组。生产队组织一批妇女,专门从事打线,供应沿海一带渔村织网用线,以此来挣手工费,增加生产队的工值。打线的车子除了继续沿用小飞机领线,手摇车改成曲轴转动车,人们坐在凳子上改手摇为用脚蹬,既省力,又提高了效率。

  打线的工艺,从开始人工领线到“小飞机”领线,从手摇打线车改用脚踏,经过半个世纪,经历了若干次改进才完成,每次改进无不体现了先辈们聪明才智和艰辛。上世纪70年代以后,渔网胶丝化,打线的工艺,不复存在了。但每当看到人们在织网,补网,就会想起当年那打线的情景,那嗡嗡嗡的打线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签发:
版权声明:日照日报、黄海晨刊、日照新闻网、主流日照客户端、主流日照微信公众号、主流日照小程序等本社媒体发布内容中,注明来源为“日照日报”“黄海晨刊”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本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转载或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为:“日照日报”或“黄海晨刊”。转载本社记者稿件需经本社授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