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日照(太阳城)诗歌节 > 社会发展
我要投稿

一碗海沙子面追寻日照的老味道

发布时间:2018-06-05 14:32:52

本报记者 王娟 文 冷炳豪 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城市记忆,你拥有的城市记忆是什么?是和爸妈一起走过的老街?小时候家门口巷子里的小卖部?抑或是家里收藏的照片和老物件?
  在王世杰的脑海里,是二十多年前姥姥为他煮的一碗海沙子面,连汤带面一口气吞下,大海的味道全部包含在里面。
  在外辗转多年,他专赴重庆吃过重庆小面,奔赴兰州尝过牛肉拉面,更在新疆吃过拉条子,但是在他舌尖萦绕不去的还是那碗充满海味的手擀面,28岁的他辞职创业,用一碗海沙子面追寻记忆中的老味道。
舌尖上的海味是最初的味道
  借用《舌尖上的中国》里的一句话:“他们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王世杰的一天也是从面开始。
  清晨,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时,他已经驾车赶往17公里外的两城,每年5月至6月中旬是当地海沙子肉最肥、味最美的季节,最适合做一碗海沙子面。
  这也是王世杰最忙的季节。每天店里上百斤的海沙子供应量,让王世杰成为当地市场的常客。虽然是常客,也都是老伙计,王世杰还是要挑挑拣拣,选择当天最好的海沙子带回去,因为这样的海沙子才能做出最好的汤来。
  回到店里,王世杰和店员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近200碗的销量,仅海沙子清洗到熬成汤汁就要花费5个小时。
  “海沙子面好吃,全靠这个海沙子,清理熬汤去壳最重要”。海沙子体积小,杂质多,需要一次次地洗,一遍遍地淘,一点点地滤……由于有多年处理海沙子的经验,看似繁杂耗时的工序,在王世杰手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淘干洗净后,上锅点火,很快海沙子的鲜香气弥漫开来。
  在这熟悉的气息里,王世杰仿佛又回到了高兴镇那个阳光明媚的小村子。看到了7岁的自己跟在姥姥后面,看她一遍遍淘洗海沙子,一遍遍地用筷子搅动,看她烧开水下面,面好后浇上一勺海沙子肉汁,放上一小撮韭菜,一碗家常的海沙子面做成。自己则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碗底的汤也要喝得一干二净。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场景让王世杰念念不忘。
  “这应该就是家的味道。”在外漂泊的时候,王世杰终于明白那一碗面就是乡愁,因为它代表了家的味道,是那座海边小城特有的味道,也是最幸福、最温暖的味道。
一碗海沙子面是日照人心底的味道
  “中午回家吃碗海沙子面。”这句话在老日照人的脑海里并不陌生,甚至曾经非常熟悉。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沙子面堪称日照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一般家庭舍不得经常买鱼虾来吃,而5角至1元一斤的海沙子,做成海沙子面,一大家子人既能吃饱又能解馋,因此成为多数家庭常见的主食。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海沙子面繁琐、复杂的工序,逐渐消失在餐桌上。但是它那鲜美的味道却留在了日照人的心底里。
  “我专门去重庆吃过小面,也去兰州吃过牛肉拉面,在新疆工作时吃过‘拉条子’,最爱的还是日照的海沙子面。”
  2016年重庆小面风靡日照,一年二、三十家开业时,王世杰的心按捺不住地躁动起来。他义无反顾地辞掉正式工作,选择了念念不忘的海沙子面,开启了创业的历程。
  在外人看来,王世杰似乎很幸运,第一次创业就很成功,开业初期就顾客盈门、线上线下好评不断;一年多的时间里店面不断扩张;收到东夷小镇的主动邀约,门头一开就是两家,创业似乎对他来说都很简单。
  “怎么会简单,创业的路谁会一帆风顺。”初次创业的王世杰也有每一个创业者的通病,纠结、辗转、失眠。
  “一碗海沙子面的精髓是汤而不是面,汤的精髓又全在海沙子里。”
  为了能找到最具味道的海沙子,王世杰那段时间每天早上6点多天天往东关市场、石臼市场跑。与不同的海货贩子打交道,逐渐掌握了海沙子的习性、行情。
  在日照地区,涛雒和两城盛产海沙子。涛雒的海沙子味道浓郁,每年5—10月最多最肥。两城河口与大海交界处的海沙子味道鲜美,主要集中在4—9月份。两城海沙子最好吃的时间是5—6月,涛雒则是7—9月。海沙子还分生长环境、季节、大小、色泽,在沙里生长的要比泥里的好吃。
  “很多人对海沙子面有特殊的感情,吃的是味道,勾起的却是情怀。”因此王世杰坚持用老做法做好每一碗海沙子面。
  王世杰说,制作海沙子面讲究一洗、二淘、三滤、四搅,这四个过程耗时费力,一次得2个多小时,一天两次。
  一洗就是把海沙子洗干净,这道步骤一般不少于40分钟。随后要淘,海沙子体型本身小,杂质更小 ,要像淘米一样淘干净,没有个7、8遍根本不会干净。海沙子淘尽后,上锅煮开,然后用勺子用力碾碎,让海沙子的黄融到汤里,汤要呈乳黄色,这样味道才鲜美。然后用力搅拌,看到肉浮起来了,就滤一下,这个步骤是关键,既要把肉滤出来又要防止壳滤进去,这个得需要技巧和火候,反反复复多次,在过去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用的这种方式。
  “手工越复杂的东西越好吃。这也是我坚持‘做’出老味道而非‘调’出老味道的原因。”王世杰说,很多种面食的汤是可以用调料调出来的,而唯独海沙子面不能调,调不出来这个味。

 一碗海沙子面的色香味产生的是一种绝对的诱惑和震撼,留下的也是永久的记忆。 
  “三十年没吃到这个味了。”经常光顾的市民王先生是顾客中嘴比较“刁”的一位,他在美食方面颇有研究,当他第一次吃到王世杰做的海沙子面时由衷地发出感慨,就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心爱之物一样,每次吃完面都能说出这次的海沙子是来自涛雒还是两城。
  “这样的顾客太多了”,王世杰说,还有的顾客专门跑来和他说海沙子名称的演变由来,这位顾客专门查了很老的一本字典找到的。这也让他更加意识到一碗海沙子面在日照人心中的地位。
  不但本地人好这一口,外地人也喜欢。曾经有一位东北游客开车在市区转了一个多小时找日照特色的美食,最终还是选择了海沙子面。
  2018年1月《舌尖上的中国》顾问、中国国际食学研究所所长王喜庆来到日照,他刚下飞机直奔海沙子面馆,在他品尝了海沙子面后,一直赞不绝口。
  “一碗海沙子面其实就是日照人记忆深处的老味道,而这种老味道更多的是家乡的味道”,王世杰说,“我希望有一天,海沙子面能像北京烤鸭、西安泡馍、兰州拉面一样,成为日照美食的一张名片”。
  “一方水土,一方食味。人们关于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常常源于美食,而终于美食。记忆里,旧时光的饭菜味道,很容易唤醒人们思乡的情愫,勾起舌尖上的乡愁。”一碗海沙子面本质上是一个根源,万涓成水,记忆中的点点滴滴细流从深处漫来,化成氤氲升腾的香味。海沙子面之于日照人,那是挥不去的老味道。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