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本报论苑
我要投稿

乡村产业振兴需精准利用土地

发布时间:2019-03-22 17:11:12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资源资产。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必须高度重视精准利用土地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探索出了很多好路子,盘活了土地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水,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对土地流转规划不够科学,论证不够周密,项目落地门槛过低,导致有的项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后,企业没有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土地红利分配不均衡;还有的企业取得了流转的土地,违规搞了一些形形色色的非农建设,把农民的田园变成了企业的私人会所、“后花园”,以上种种都不是精准利用土地的做法,与乡村振兴的初衷背道而驰。
  精准利用土地,促进产业振兴,笔者认为至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认真考虑和把握。
  加强引导指导的问题。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围绕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编制好土地流转的规划,引导土地有方向、有目标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厢情愿地替农民作主,违背农民群众的意愿。
  处理好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乡村振兴绝不是企业进、农民退的乡村“大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必须自始至终得到彰显和保障。工商企业进军农业是好事,但不是来圈占土地、围猎乡村,不是拿农民的土地去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而是要发挥企业自身的资金、市场和人才等优势,打造发展特色产业的平台,与农民共享收益,助力乡村振兴。企业在流转土地上投资上项目,不同于在其他方面的投资,它必须确保出让方农民的深度参与,必须确保取得稳健的土地红利且与农民均衡分配。这“两个确保”应该成为衡量项目对产业振兴是否给力的标准或参照。换个角度说,在精准利用土地振兴产业这个大舞台上,政府(包含村级组织)、企业和农民应该扮演的角色分别是编剧、导演和演员,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目前有些地方搞的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就很好,农民把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企业,再到企业经营的项目里打工,就有了保底分红、务工工资和土地流转费等几份收入,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致富奔小康。也只有这样,人口和劳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向乡村流动。
  强化监管的问题。乡镇政府要健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培育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加强土地保护,严禁在流转的土地上违规搞建设,将耕地“非农化”。要加强对企业流转土地的规模控制和经营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搞好风险防控,杜绝圈占土地、乱铺摊子、随心所欲上项目等浪费土地现象,防止因项目没有生命力或经营不善而使各方都遭受损失。
  总之,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虽然等不来,但也急不得。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儿”,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务必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宁肯步子迈得慢一些(这里的慢是指用较多的时间来论证和谋划,不是等靠),也要把精准利用土地的要义体现到每一个产业项目上,不求短时间遍地开花,但求每个项目都是精品。念好“土地经”,才能拿到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
  (孔令尚 作者单位:东港区农机局)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