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本报论苑
我要投稿

推进精准扶贫、决胜脱贫攻坚的日照路径

发布时间:2017-08-15 11:25:26

  内容摘要
  ◆将精准化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管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 以创新精神推进扶贫攻坚,转变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构建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构建养老服务、健康保障、关怀照料等“三个机制”,同步解决“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
  ◆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扶贫模式顺利实施,脱贫机制高效运转,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是我们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表明了省委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日照自身实际,创新模式,完善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向脱贫攻坚集聚;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以此加快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一、精准识别,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基础
  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做到精准排查、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全面掌握贫困户的情况,找准致贫的根源,扶贫工作才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施策,把各类扶贫资源和要素配置好、利用好,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首先,精准排查扶贫对象,全面掌握有关信息。精确认定扶贫对象是扶贫工作成败的前提。把真正的贫困户找出来,通过入户调查,建档立卡,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扶贫攻坚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不仅能全面掌握有关信息,而且能为因户施策提供依据。日照市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就非常重视扶贫信息的采集、管理,共有建档立卡扶贫对象64073户、115944人,并按照“不落一户、不漏一条”的要求,持续更新贫困户档案内容,并实现了动态化管理,为精准施策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找准“贫根”,摸清症结所在。一是找准物质“贫根”。受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物质生活难以得到保证。二是找准精神“贫根”。有一部分人信念、追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模糊之处,缺乏理想追求,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得过且过,存有“等、靠、要”心理,脱贫的动力不足。三是找准能力“贫根”。一些人劳动能力低下,缺乏职业技能,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能力严重不足。四是找准福利“贫根”。一些人难以获得应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享受比较充分的医疗保障、获得失业保险、教育培训等,因病致贫、因失业致贫。这几种“贫根”,在日照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尤以第二、三种“贫根”为主。找准了“贫根”,就为立足实际、制定不同的扶贫开发措施提供了依据。
  最后,因人制宜,精准施策。造成贫困的具体状况和原因不一,每个村庄、每户家庭甚至每个人的“贫根”可能各不相同,因而脱贫的政策措施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针对不同贫困情况,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近年来,我市在找准“贫根”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创新工作措施,脱贫攻坚加快向纵深推进,并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二、创新思路,构建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创新思路,才能事半功倍,扶贫工作也是如此。近年来,日照市以创新精神推进扶贫攻坚,转变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主要有:
  第一,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核心,是实现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没有产业带动,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就难以持续脱贫。去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专项产业扶贫资金9650万元,建成林果、茶叶、蔬菜大棚、特色养殖、扶贫车间及光伏发电等产业扶贫项目2169个,带动5.5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第二,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的重要保障。通过金融扶贫,有助于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打好金融扶贫“组合拳”,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加大对脱贫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金融扶贫贷款25亿元,其中小额扶贫信贷8.06亿元。
  第三,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比如丧失劳动力而无法劳作的农民,目的在于把细碎、分散、沉睡的各种资源要素转化为资产,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扩展贫困人口生产生存空间,让其享受到优质资源,实现脱贫致富。东港区陈疃镇杨家山子村将扶贫资金量化为400个股份,55个贫困人口人均持股7个,申请注册了“日照市东港区美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让贫困人口既能获得打工劳务收入,又能得到收益分红,实现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
  第四,教育扶贫模式。比贫困和落后更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暂时的贫困仅仅是物质匮乏,但当贫困通过家庭传递成为一种常态,生活困难群体将从根本上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探索了以建立贫困学生管理档案为基础,大力实施全过程帮扶、全学段资助、全方位关爱、全覆盖就业的“一档四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上好学、能就业,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五,生态扶贫模式。生态扶贫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脱贫相结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这既是实施日照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我市的五莲县充分发挥该项优势,推进生态开发建设,去年以来,新发展各类经济林、绿化林,带活特色农产品、观光游、民俗游等相关产业发展,7成贫困人口受益于生态红利,吃上了“生态饭”。
  第六,志愿扶贫模式。扶贫志愿者是精准扶贫的“生力军”,是大扶贫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志愿服务能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向贫困区域汇聚。日照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日照爱心志愿者联合会、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等探索适应农村实际的方式积极参与扶贫,采取“志愿+扶贫”、“互助+养老”模式,解决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和高龄孤寡、残疾智障、困境青少年等特困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三、完善机制,破解老弱病残脱贫解困难题
  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群体,普遍收入渠道少、自理能力差、生活条件苦。这些群体的脱贫,是扶贫脱贫工作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才能实现脱贫并保证不再返贫。日照市在做好增收脱贫的基础上,构建养老服务、健康保障、关怀照料等“三个机制”,形成了贫困弱势群体帮扶救助体系,同步解决“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
  第一,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机制。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新形势下,养老、尤其是贫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也是扶贫工作重点难点之一。日照市以实现老年贫困人口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生活质量有改善为目标,探索实施了多种养老方式:
  一是推行扶贫互助养老。通过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居家贫困妇女与贫困失能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构建起扶贫互助养老新机制,同步解决“脱贫”和“解困”两个难题。二是推行扶贫孝善养老。在7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捐助,引领子女自觉养老”的机制。三是全面落实政府为缴费困难群众代缴养老保险费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养老。
  第二、建立免费化医疗健康保障机制。解决贫困户“小病硬扛,久拖成大病”的再度致贫返贫的问题,也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难题。自今年以来,日照市在有扶贫工作重点任务的54个乡镇,全面推行“专档管理、专人指导、专区治疗、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全免费”的“三专一免”模式,实现了预防为主、小病早治、慢病常治,从根本上解决了患病贫困人口“看不起病、住不上院”的难题。
  在实行专档管理、精准化识别的基础上,选派专人指导,开展个性化服务。组建由1名乡村医生、1名乡镇卫生院医生、1名县区医疗机构医生组成的“1+1+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分片分类对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和指导咨询。同时开设治疗专区,各定点医疗机构为患病贫困人口开辟“绿色通道”。对患病贫困人口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后的自负部分,实行全额补助,由财政统筹解决,实现贫困群众住院费用“零负担”。
  第三、建立精细化弱势群体关怀照料机制。在脱贫攻坚中,“老、弱、病、残”等贫困弱势群体的收入尽管获得了一定增长,但日常照料、关怀救助、精神抚慰才是他们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为此,日照市积极探索建立精细化弱势群体关怀照料机制:
  一是构建统筹城乡扶贫助弱“一键解困”模式。适应扶贫开发“两个转变”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作+社会志愿参与”的方式,建立起统筹解决城乡贫困弱势群体的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人文关怀、紧急求助等综合信息平台。二是实施“阳光助残温情服务”行动。依托日照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理疗康复、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三是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动员扶贫志愿者,广泛开展为贫困群众送服务活动。
  四、强化措施,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再好的扶贫模式、机制,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日照市在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的同时,不断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扶贫模式顺利实施,脱贫机制高效运转,扶贫开发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扶贫由“漫灌”到“滴灌”的攻坚拔寨阶段,直接关系到具体扶贫政策、措施能否落实。因此,市委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同基层党建的深度融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培训贫困村干部,组织党员结对帮扶,支持党员领办创办致富、带富项目,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精准选派第一书记,确保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推动形成脱贫攻坚的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深厚感情搞扶贫,求真务实抓扶贫,扶真贫、真扶贫,实打实做好工作,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强化脱贫攻坚的资金保障。我市在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明确整合范围、整合比例和工作职责,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整体成效。同时,加大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严格实行信息公开和公告公示制度,确保资金的申报、审批、拨付、使用、管理情况公开透明,真正做到贫困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再次,加强抓好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强化脱贫攻坚的基础保障。建立专家审核制度,按照“镇村提报、区县初评、市级审核”的扶贫项目库建设机制,从相关领域优选专家,确保项目选择科学合理。为用好督查“利器”,日照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项目推进台账和产业扶贫项目电子档案,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扶贫资金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对扶贫资产资源实行统一资产登记、统一资产评估、统一资产运营、统一收益分配、统一资产资源处置“五统一”,形成资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资金项目保值增值。
  最后,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形成脱贫攻坚社会合力。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扶贫攻坚新格局。全市710家国有及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通过送扶贫车间、送产业基地、送产业项目、送技术服务,带动了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利用好“扶贫日”等活动载体,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理念,健全组织动员机制,发挥扶贫开发综合平台供需对接功能,聚合社会扶贫资源,畅通社会力量扶贫渠道。探索乡镇间扶贫协作、机关企业定点帮扶动态管理、发展扶贫产业园等,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

(执笔:杨家德 林虎)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