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日照(太阳城)诗歌节 > 历史人文
我要投稿

儒学五进士

发布时间:2018-04-17 23:00:29


  

刘汉中
  近日,我市作家刘汉中以萃集历史文献为主体的《解读管氏一门五进士》一书出版。全书41.6万字。
  管氏一门五进士的事迹主要发生在光绪年间,他们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解读管氏一门五进士》分五章。第一章科考文章,有殿试卷、朝考卷、会试卷。既有治国理政的战略构想,又有万物人伦的生命阐释。突出家国一体和传统道德观念;第二章报国奏议,分军事外交、财政金融、考试考绩、教育革新等七节。管廷献在民族危亡时刻,披肝沥胆、奔走呼号,上呈了大量于国计民生极有价值的奏折;管廷鹗从改革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到政艺分科、因材施教,提出了极具创见性的意见。他们的一批奏折被光绪皇帝批转朝廷高官和地方大员;第三章文林华章,分诗歌、散文(包括文赋、传记、碑铭等),以人生和自然为审美对象,诠释了爱国爱民的儒家价值观;四是历史评说,分官员举荐和身后史铭。反映五进士的政绩、品格;第五章凤出青山。以全景式的纪实文学形式,记述了管氏成就一门五进士的过程,颂扬了沧桑中的民族魂。
  编著者积十年之力,历尽艰辛,先后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国子监、山东省图书馆等十多处国内著名档案、图书储藏单位查阅文献,到山西省长治市、河北省卢龙县等五进士任职地实地采访,到莒县相邻区县政府与民间征集并通过友人在台湾文史研究院查到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文献资料进行注释、翻译、题解、背景介绍。本书是了解管氏一门五进士最详实、最具权威的读本。
  晚清,山东莒州城东北六十里,双凤山下小窑村。村内管氏一家两代人,从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五名进士,其中探花一人,翰林三人。他们是:管廷献,探花;其三弟管廷鹗,翰林;四弟管廷纲,进士;管廷献子管象颐,翰林;二弟管廷俊子管象晋,翰林。时间之短、血缘之近、科位之高,在中国科举史上罕见。
  管氏一门五进士,是儒家学说滋养的一代英才。
  儒家学说,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两千多年来,薪火相传,兼容发展,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基础。它集中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品质,循礼敬亲的伦理自律,天人合一的终极信仰,入世有为的价值取向。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绵绵不息保持个性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就是以源远流长的儒学为主干、融汇诸家文化成果而成为滔滔大河。
  知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儒家学说使知识分子勇敢地走到历史的前沿。从孔子力行“以仁为己任”“明道救世”,到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言必“称天下”的担当精神和撼动山岳的浩然正气;走出了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中华脊梁!
  同样,我们从管氏一门五进士的身上,看到了儒家思想的闪光,看到中华志士仁人的报国精神。
  管氏五进士是凭借自己的卓越才华,走上历史舞台的。从他们的科考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怎样活学化用儒家学说,而自己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管廷献在殿试卷中,对光绪皇帝提出的治国命题,正本清源,精辟分析,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治国理念。如在“治河”问题上,他对历代治法成败略作评说,指出应顺着水的本性,因地因时制宜治理,一下子抓住了事物变化的本质,既是对孟子观点的传扬,又提出了现实的指导思想。在“察吏”上,提出要打破常规用人,改变了效法汉唐按资论序的旧套,为国家管理吹了一股清新之风。
  五进士在试卷中,都融入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德(仁孝)治国自不待言,五进士把“德”贯穿到一切社会行为中。在《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中,管廷献强调“择善而从”的智德,知识和学问是在其次,把“德”融入其中,是对“智”认识的深化和拓展。管廷鹗在《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中提出,把家庭作为一个政治单元,推进国家治理;管廷献则在试卷中提出把天下当做一个家庭治理,同样诠释了“齐家”与“平天下”的关系。五进士用生动的语言、恰切的比喻描绘了家国一体的美好景象。
  五进士试卷,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极大地拓展了认知世界的空间。至清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已超越了孔子时代的原典精神,从社会到自然,从精神到物质,从小至蜉蝣大至宇宙,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五进士的试卷中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变化。管廷献在《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中,论述从家庭到国家、到星体、到宇宙,见微知著,事理如一,提出天下万物由“气”(材料)与“理”(规律)凝聚而成;管象晋在《不诚无物》中,把“诚”物化为万物生长的“滋养”,“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诚”则达不到真善美境界;管廷鹗在《惟义所在》中从反面论证“言必行”“行必果”,强化了以“义”为衡的准则。显然他们受到了老、庄和程、朱哲学思想的影响。管廷献的会试复试卷《如智者亦行其无事则智亦大矣》,被“钦定一等第一名”。文中说“行所无事”并非“无为而治”,而是发挥人的智慧顺势而为;管廷鹗在朝考卷《夙夜惟寅论》中虽然正面肯定帝王“垂裳布化”,实行无为而治,但也要订立法度。这就把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结合起来,取得可以预期的效果。
  五进士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交出了优秀答卷。他们身处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疯狂侵华时期,更是满腔热血,报国为民。在封建社会,忠君和报国是分不开的。他们报效国家的方式之一,就是积极向皇帝建言献策。管廷献曾任江南道、四川道、福建道、京畿道监察御史,他心雄目锐,直声震朝野,从军事外交、财政金融、屯田济民、弹劾不法官员等方面,上呈了数十篇很有影响的奏章。甲午战败,他在《奸邪通匪尽法惩办以弭乱源折》中弹劾李鸿章:“所有战事,一意阻挠,兵败力绌,迫而请和。”对其“若再因循姑容,将来贻祸恐有不堪问者”。在《请罢和议激励将士胜敌折》中写道:“倭人要盟,陵逼无已,薄海遐迩,咸怀义愤”,伏愿皇上“毅然自任,罢饬和议,申明奖罚,激励将士,无难歼无遗矣。”爱国情烈,义薄云天。他的《兵民艰食宜购平粜以济要需折》《直隶河道下游淤垫急宜开浚折》《陕省年饥谷贵请饬整肃营规以通商裕食折》《严惩骚扰驿站以苏民困而固人心奏片》,从细小处表达了对处于危难中的平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注。一批奏折被批转中央和地方大员。其中《请规复河运以裕饷源折》《疏通商运以济民食折》,分别“由五百里谕令知之”“由六百里谕令知之”,发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漕运总督、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浙江巡抚、山东巡抚,河南巡抚、山西巡抚。他的《请节靡费以裕帑储而培元气折》,“披沥直陈”,敢揭皇室靡费之短,影响巨大,依然被光绪皇帝批复“著户部妥议具奏”。
  管廷献任直隶永平府知府、承德府知府,曾护理热河兵备道。他平反冤案,减轻百姓负担,创办永平府中学堂,乐善勇为,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任职永平府前,陕西巡抚岑春煊在《奏请管廷献留陕委用事片》中说,管廷献“联集京员捐助陕西义赈数万金。该员于严风朔雪中,亲往被灾最重各属散放,以补官赈所不及,饥民全活实多”。后来管廷献在山东、陕西等地数次组织赈灾,“自云以寒儒手散数百万金钱与平民,为平生第一快事”。东三省总督锡良、直隶总督端方亦赞管廷献“才识闳通,践履笃实,所至有声”。
  管廷鹗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国子监司业、祭酒、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从搞好考试考绩、推进教育革新等方面上书光绪皇帝。他在《开馆纂书以广教思折》中,提出随着创办新学堂,“聚外国时务各书”“分门纂辑,颁行天下”,显示了战略眼光,上谕由管学大臣张百熙照行;在《政学艺学分科片》中说:“臣维用人之弊,莫甚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也”,“其为艺学也,自工商、耕织、医术、矿物,至声、光、化、电”“政学有文有武,及道学、律学、史记、舆地等学”,实为我国近代高等学校分文理两大学科的先声;在《政教维新务在名实痛戒粉饰折》中,揭批中央部院虚置文书吏员,工作“苟且搪塞”“婪索外费”的腐败行为,以及一些外派留学生“竟无所成就”“或甘充外人买办之役”的劣迹,建议“明定赏罚”“循名核实,收维新之利,而绝维新之弊”,疾害如仇,报国心切!当日光绪皇帝立即批转管学大臣张百熙和政务处核办。管廷鹗对自己则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年奔波在山西教育基层,母亲在原籍,多次派人迎养,“母自以年力衰迈,惮(怕)于跋涉,未经到臣任所,瞻望门闾,曷(不)胜眷念”。他在《请假回籍省亲片》中说:“此次回京,驿程道经直隶,界接山东”“臣谨当自备资斧(路费),迅速行走,以期早日回京恭复恩命。”尽瘁国事,令人感叹。
  管廷纲知难而上,勇赴边疆任职;管象颐精于国家财政管理,成为户部尚书的高级助手;管象晋正直履职,不惧邪恶。五进士在报国为民中,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抱负。
  管氏五进士才华横溢,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有诗词、赋、碑铭、记传等。他们将儒家的价值观和人本精神融入山川自然、人伦物象之中,组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管廷献、管廷鹗的怀古类诗词雄浑大气,涌动着浓重的人文沧桑。秦始皇横扫六合,违背了孔子的“礼”(秩序),但他的宏图大业却逐渐被后世称道。管廷献在《秦皇岛怀古》中,热情地赞颂了秦始皇“拓边独神武”“囊括归吾宇”的历史功绩,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处,对他的评价是积极的。管廷鹗的
  《莒陵怀古》《漳河道上咏铜雀台》,以滚滚荡荡之笔,写莒子、鲁公、乐毅、刘章、曹操等历史人物,他们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或其行为影响了一个时代;《吊程婴存孤处》《过长子吊鲍司隶》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正义和良知的礼赞。管廷鹗是写赋的高手,他笔酣墨饱,融入诗情,寄寓识见,抒写了三位巨儒的心路历程和历史贡献。在《刘彦和撰文心雕龙赋》中,管廷鹗写这位孔子的追梦者“文林寄志”,不仅在文坛,更在他辞去王室职位,走进山寺,甘于寂寞,“独善以垂文”。他“笔真鸣凤,珠妙探骊”,几乎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是他“乃搜往籍”“运鬼斧与神斤”的结果。写《太史公遍游名山大川赋》,是一个慷慨低回、苍凉和明媚并出的境界。司马迁身遭刑辱,但他“远志不羁,壮怀逾迫”“一路芒鞋竹艇”,遍游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为的是“荟萃群经”“胸罗丘壑”“助文峰与墨海”,是一曲行万里路、成千古书的颂歌!在《三顾草庐赋》中,则写潇洒的诸葛亮应顾命、出草庐,成“六出之功”“七擒之绩”,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事业到了顶峰!管廷鹗笔下仪态横生,气韵天成,显示了过人的天赋。
  管廷纲是五进士中唯一没有入翰林院的。他的《李谪仙访许宣平赋》,空灵曼妙,人景融一,令人遐想,显示了别具才华。管象颐的《病以因时至治论》,细思慢说,巧用比喻,化隐为显,用两点论推衍出科学的医病方论,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文章深邃而高妙。管象晋的《季父祝文》,既是一篇对叔父管廷纲高尚品德的怀念与赞颂,又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家庭人伦之歌,凄婉流美,悲而不伤。
  管氏一门五进士,在时代的大动荡中,全面展示了才华,实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完成了知行合一、积善成德的人格塑造。
  如今,儒家文化已成为国学的主体,儒家学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国际声誉越来越高,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我们十分高兴;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孔子学院的时候,我们非常自豪。儒家学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守成、重要的价值和智慧源泉。管氏一门五进士弘扬儒学精神,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儒家学说必将助推中华民族走向更强、更大、更美好的未来。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