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张丽军:文学守望者

文学守望者

发布时间:2017-01-04 14:08:16

文学·第一次“触电”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张丽军所在的乡镇龙山中学成立了“龙泉文学社”,指导教师是语文老师范为京,刊印油印刊物供师生阅读。“我记得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作《向差生说几句》。我认为差生也不是天生的,然后就以我为例写了一篇文章,结果被选中了,成为龙泉文学社第一期里面的一篇文章。”
  笔下的文字上了报,这次小小的“触电”,对张丽军影响深远。
  在那个年代,读中学还是很艰苦的,但在张丽军看来,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当时宿舍都是通铺,两人盖一条被子。我上学的时候要经过十里山路,翻山越岭,经过好几条河,很多条沟……多年之后,我回到龙山镇去理发,理发店年轻的理发师说她认识我。我当时很惊讶,说你怎么会认识我。她说她记得当时我背着一大包煎饼,每周都从她门口经过。”张丽军笑道。
  “还有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在家里背上一包袱煎饼、咸菜返回学校,十里山路其实走起来也挺漫长。黄昏的时候看不清路了,路在田野间成为一道模糊的白线。在遇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我就很开心,认为这是学校的路,可是走近了又发现这不是学校的路。这时候我想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往前行走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在路上才不会太累。所以我在上初三的时候就想,我要去上大学,要读研究生,甚至要到国外去学习。这种目标和想法,对我来说是不奇怪的。我大爷家的大哥张传军,是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考上了山东工业大学,我受到了他的影响。”
  “那时莒县一中实施的是一种精英式教育。我们当时一个年级总共八个班,只有一个文科班。后来成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日照市文联主席的赵德发的代表作《通腿》,在1991年刚一发表,就在我们班里传阅。我们班创办了绿洲文学社,高中语文老师高运兴,以柳青的《创业史》为例,给我们进行‘人生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紧要处只有几步。’的人生教育。英语老师王洪刚对我影响很深。他曾经对我说,三十五岁之前不能享受。这种理念对我很有影响。其实何止是三十五岁,我现在四十多岁依然奋斗不已。”
  “高一时,我的班主任是辛本恩老师。我上高一的时候他就让我做班长,让我有机会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何为班级、集体做贡献。这种能力是在高中时代养成的。高中生活对我非常重要,是一个关键时期。”张丽军如是说。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在东北师范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东北师大是东北一解放就成立的高校。东北师大中文系在当时是非常辉煌的,出了一大批学者和专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活还是很充实的,活动也很多,没有找工作的压力。我们班级里每周都有舞会,同学们都特别活跃。等我毕业之后回到莒县工作,觉得非常怀念大学生活,于是我决定考研。但是考研并不很顺利,考了好几年都没有考上。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爱人田录梅问我还考研吗?我说不考了。她说问问你的内心吧。我觉得自己内心的火焰还没熄灭,我想再考一次。这次要是再考不上,我就再也不考了,就认了当中专老师这条路了。当年我是在日照考的研究生,结果没想到那年真的考上了,而且名次还挺靠前,是公费读研。要是自费的话我也读不起研,所以我还是很幸运的。有时候很感慨,我的很多好朋友,他们非常优秀,但是没有走出来,为他们叹息难过。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心,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终幸运地走了出来,很感恩。”

编辑:穆盛娟
审核:
统筹:张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