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家日照
我要投稿

赵立新:一路踏歌行

一路踏歌行

发布时间:2016-03-23 10:49:30

  更远的路——从上海到布拉格

  初到上海,赵立新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融入上海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熟悉上海的机电行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汽车、机电等都还是计划经济,各项配件需要有国家指标。我们的企业属于乡镇企业,虽然各项业务做得都很好,而且处在当时行业的领先地位,但由于企业的性质,就没有国家指标,需要我们自己去跑业务、开批条。”
  在上海的办事处,赵立新一待就是十一年,这期间,赵立新成功地打入了上海的机电行业,各项业务也稳步开展,一切似乎都很顺利。而在这种安稳的环境中,赵立新却觉察出了这一行业并不明朗的前景。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计划经济退潮,我们这个行业也是如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其中,挤压着行业空间。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或许仍可以生存下去,但对于未来的前景,我却比较担忧。”
  这时候,有国外的朋友就鼓励赵立新出国去闯一闯。“在上海工作了十一年,结识了很多朋友,有很多人当时都已经出国发展了,但我却还从来没想过。”
  捷克、布拉格,当家人听到赵立新准备出国的消息时,都很诧异。“家里人都很奇怪我出国能干什么,而且还是这么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国家。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底,就和家里说自己只是先出去看看,不行的话待一个月就回来。”
  1995年的夏天,赵立新来到了布拉格,心里依然十分忐忑,但也隐隐升起一种无限宽广的感觉。“那段时间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心里总是不踏实,到了布拉格之后,心里反而能慢慢静下来了。但巨大的生活、文化差异还是让我怀疑自己能不能在捷克长久地待下去。”
   在布拉格待了一个星期后,赵立新觉得有两件事是需要自己马上做的——— 找工作、上学。“待了一个星期,不能不找事做,有工作也才能试出自己能不能在这里待下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给我找了一个开货车的工作。我在国内开过小 车,大车从来没开过,但好不容易有工作,必须要把握住,学了一下后就开始给人开。要真正融入当地,最困难的还是必须要学会当地的语言。捷克的官方语言是捷 克语,我一点也不懂。刚开始在工作之余,拿出专门的时间去当地的语言学校去学,后来在工作中跟人沟通,慢慢掌握。”
  就这样,暂时有了工作,渐 渐能与当地人沟通,赵立新开始适应了布拉格的社会环境。“在国外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是很困难的,生活的差异、交流的障碍,更关键的是文化的冲突,整个环境 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束缚感,让你的一举一动都与周围格格不入。好在布拉格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都非常舒适的城市,对人的那种压迫感很小,当我慢慢融入到 了当地的社会之后,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干一番事情。”
  在给人开了半年货车后,赵立新慢慢熟悉了捷克的环境与生活,也开始筹划起步自己的生意。他联系国内的工厂,慢慢做起了针织贸易、批发。“捷克是东欧最大的市场和商品中转地,做贸易是生意起步最好的选择。”
   但赵立新也很快意识到,在捷克做贸易是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餐饮、贸易,这都是南方人的市场,他们在南方有自己的工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产销链。我们 要进入这个市场,国内没有稳定的货源,只能从南方工厂进货,中间就加了一层成本,在市场上还要和他们竞争。后盾不够,市场还不稳定,很难有突破。”
  传统的市场难有发展,赵立新只得另辟蹊径。这一次,赵立新用逆向思维,开拓了一个捷克从未有过的市场。


编辑:李波
审核:
统筹:赵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