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村,46岁,是岚山区中楼镇彭家峪村一名返乡创业农民工,曾带领国内1400余人在国外务工,其中国内、国外大学生43人;带领的施工队年产值达1.2亿元,创外汇1亿元。
如今,他投资建设日照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和日照市马鬐山窑里田园综合体,打造集休闲农业、水上娱乐、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项目。2017年获日照市五一劳动奖章,日照玉村农业示范园被评为2019年度“全市志愿扶贫先进单位”。
张玉村从18岁开始接触道路桥梁建设。因初中未毕业,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的欠缺,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几何、工程力学、建筑学,吃饭时也是边学边吃,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馒头上”,乐此不疲。
经过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不仅能与外国工程师交流,还收了3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学生徒弟。凭借过硬的桥梁、道路建设技术,张玉村先后主持承建了世界“高墩V撑第一桥”——南昆铁路八渡南盘江特大桥、我国钢构跨度最大的铁路桥——内昆铁路李子沟特大桥等多座高难度桥梁。
也正是因为对桥梁建设的执着坚守和一位农民的质朴情怀,张玉村创造了同行们心中的“玉村奇迹”。
从国外打拼到回乡创业,张玉村始终告诉自己,干一行要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他的志向不仅是“桥梁大拿”,更是要学乌鸦反哺,帮助更多的乡里乡亲。张玉村的家乡是贫困村,“不论身在何处,我都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张玉村说。
2016年,他回家探家时,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决定回乡和乡亲们一道,携手走上富裕路。于是,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回乡投资兴建日照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该项目位于浔河北岸,由日照市玉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共分三期建设,计划打造成集休闲农业、水上娱乐、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项目。
为了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示范园与峪子社区合作建成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总投资321万元,项目收益采取承包取利扶贫模式,合作期限为10年。项目收益的70%用于帮扶峪子社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可达529元;另外的30%用于峪子社区公益事业。二期工程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计划完成绿色蔬菜加工车间和批发市场建设,全力打造成岚西北独具特色,集绿色蔬菜种植、加工、贮藏和贸易于一体的农业绿色生态基地。三期工程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主要在项目区与“大明皇姑、凤凰窑里”景区沿线两侧建设农家乐、高档苗木观赏园、果品采摘园等旅游项目。景区现已建成教育基地1处,农家乐等多处旅游景点,完成复合型农业基地的综合性配套需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园的市场辨识度,打造“玉村”品牌效应。
在国外时,张玉村有个储存紧急备用工资的习惯,当职工家中亲人突发急事、患病时,他会拿出紧急备用的工资来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在创办农业示范园之后,为了吸纳村里更多的贫困户就业,他依托中楼镇“以产业带动就业、助力脱贫攻坚”计划,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孙钦平博士团队,并挂牌成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玉村实验示范基地,组建玉村农业科技扶贫队,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坚持“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把准周边及区内省定重点扶贫村特色产业及技术需求,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化、标准化发展进程,让乡亲们就地就近务工,在家门口致富增收,让贫困村不再贫困。
目前,他们合作发展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17个。在大棚建设、运营、维护过程中,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劳动力,使贫困户通过劳务增加收入,提供岗位60余个,带动周边619户共1118人增收,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通讯员 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