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春到东坡西:一个贫困山村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19-04-18 08:55:41

  记者 李青 通讯员 牟宗刚

  “守了几十年的臭水沟终于大变样!”坐在家门口崖头上晒太阳,望着东面刚刚治理好的门前河,五莲县中至镇东坡西村90岁的张运兴老人喃喃地说。过去一年,不仅村中的河道治理好了,路宽了、路灯也亮了,招引来的农业项目鼓起了群众的腰包,村里发生的变化让每个人兴奋不已。

  地处莲西贫困区的中至镇东坡西村,属山区丘陵村,土壤瘠薄,没有水浇条件,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群众收入普遍较低,村集体也没有收入来源,村内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齐全,村庄面貌落后,是典型的贫困村、经济薄弱村。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见到了这个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小山村:宽6米的柏油路通进了村庄,铺着石板的小巷与错落有致的老石头房子给人以年代的沧桑感,一条弯曲盘旋的河流自北往南从高处顺势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石砌的护栏与远近相映的绿树红花,构成了一幅山村春色图。

  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另一番场景:村南山岭上推土机、挖掘机轰轰作响,项目建设正在火热进行,村中主要街道和路边沟正在重新修建,人来人往,一派忙忙碌碌的景象。

  “自从去年8月17日全省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开到我们村后,我们的干劲可大了!”东坡西村党支部书记张隆朋感慨地说。据他介绍,市县和乡镇各级对该村支持很大,帮助村里一起制定了发展规划,并拨付了11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巷巷通”建设。短短半年,村里的2条出村路变成了6米宽的沥青路,开通了公交车,两块钱就能到县城。村里每家每户门前进行了硬化,村民不用再雨天踩泥了。汪塘、门前河治理也完成了70%,并新安装57盏路灯,方便了晚上出行。

  更让张隆朋感到欣慰的是,村里党员干部的付出和群众的支持参与。“这半年干的事,比过去几年干的还多,伙计档子都累坏了!”修路、治河、调地、拆除村中的小违建……每项工作都是硬任务,村“两委”班子各负其责,白天晚上靠上做工作,保障了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张隆朋做过木工,对设计颇有研究,他主动承担起村里规划设计工作,对村里的汪塘和门前河治理作出设计方案,并让在中央美院读书的女儿帮助参谋出主意,将村里原来长满芦苇、堆放垃圾的污水沟,打造成了一条充满艺术特色的河流景观。

  村中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让群众欣喜,而更重要的是群众有了挣钱的门路,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县里和乡镇帮助该村招引了投资1.3亿元的同泰现代农业生态园项目,共流转518亩土地,按照承包地每年每亩500元付给老百姓,沟壑荒地流转费付给村集体。仅流转土地一项,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9.8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可雇佣村民100多人,人均日工资120元。项目投产后,又能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与此同时,镇上利用产业扶贫资金247万元建成了1处食品加工扶贫车间对外出租,让该村5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有了18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还能“农闲打工,农忙种地两不误”。

  “我干了10多年村干部,体会最深的是‘落后就处处被动’。前些年村里穷,每到过年,我就得出去躲着要债的。每次到镇里开会,我也是坐到最后边,面对落后局面,只能是有心无力。现在村里好起来了,作为党支部书记,我觉得自己腰杆也硬了,说话也有底气了,东坡西村发展的春天来了。”张隆朋表示。

  一粒沙可观世界,一滴水可见大海。东坡西村的大变样,是五莲县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精准扶贫不但顺应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深切期望,也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