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5专题 > “文明旅游”日照新闻网专题报道 > 动态新闻
我要投稿

保护好“活着”的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15-06-03 09:52:17

  每一座历史文化村落既是一扇厚重的窗口,望山看水,承载着乡愁;又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近来,全省共有23个中国传统村落被列入2014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其中青原区就有3个传统古村落位列其中,分别为富田镇匡家村、陂下村、奁田村。

  青原区,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古窑、古桥、古树、古亭遍布乡野,有古民居1000余栋、古祠堂100多座、古牌坊10余座、古书院及古教堂10余所……这些都是该区庐陵文化的代表和缩影。

  为做好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该区秉承“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工作原则,扎实有序推进,古村落保护“保”出新天地。

  原生态的传承与创新,让古村落焕发生机

  在保护方法上,该区大力倡导原生态的保护和传承,始终把人、建筑、环境有机统一起来保护,改善古村落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古村落资源,努力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该区研究制定保护政策、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加大保护资金投入、适度开发乡村旅游等,探索出具有一定青原特色的保护利用的路子,一批特色古民居与优秀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

  在具体实践中,该区主要做好形态保全、建筑修复、生活记忆、美化环境和文化传承“五篇文章”,坚持古村保护与圩镇建设双管齐下、与美丽乡村建设共生演进、与旅游开发互动融合,古村保护焕发新的生机。

  一批文物维修、水系疏浚、村史馆等工作陆续完成,在古村落就近规划的居民安置房天祥苑、文陂安居小区投入使用,一大批旅游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创办了旅游“农家乐”等等,把“宾馆”建在农户,使村民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得到实惠。去年,渼陂古村接待游客65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发展农家乐6户,户均年收入20余万元。

  经历千年风雨的渼陂古村、陂下古村、横坑古村,都是立足于保护保全来开展有序利用,保留了古建筑、古文化的原汁原味,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走进古村里,人们看到的是鹅卵石铺就的干净道路、倒映着青砖黛瓦的清澈池水,成片的古建筑和远山近景构成了一幅江南古韵图。

  永续性的保护与滋养,让古村落文化熠熠生辉

  历史文化村落的魅力在于其文化的原生态。

  “奁田的麻子匡家的撵,陂下的喊船王家的灯。”在青原区富田镇至今仍保留了喊船、搞龙、舞狮、妆撵等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喊船文化,为富田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添上厚重的一笔。

  为了让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活”起来,让文化生息繁衍,从“死文化”变成“活文化”,“以文化养文化”,该区在静态文物保护、活态非遗传承上下功夫,念好“查、理、保、用”四字工作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目前,全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保34个、市保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1个、省级名录7项、市级名录7项。

  为在科学修缮、群众传承中重现风采,该区以“修旧如旧”为标尺,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负责任地修缮旧居旧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了被誉为活化石的东固传统造像,恢复了渼陂妆辇、青原喊船等民俗文化,其中渼陂妆辇参加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和全国民间艺术汇演荣获“山花奖”表演奖。

  在大力传承民俗文化、展现庐陵风情的基础上,该区积极开拓青原旅游市场,让游客体验民俗风情、品味庐陵传统文化、享受生态快乐旅游。每年举办的青原庐陵文化旅游节,渼陂妆辇、青原喊船、东固二月二庙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吸引近10万游客前来观看,成为青原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该区还把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促进乡风文明结合起来,放大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科普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优秀的家风、村风和民风得到很好的倡导。如今,在青原大地,到处都能看到富裕后的农民或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或唱戏曲、练书法、打篮球,或上网、读书、学科技、学文化,自制文化“大餐”已成为他们闲暇之余的时尚追求。肖和平 中国吉安网

编辑:张珊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