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5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报道 > 动态新闻
我要投稿

感受脚下这片土地的热度

发布时间:2015-09-09 09:51:35

本报记者做客日照市纪念抗战胜利70 周年专题座谈晚会

    记者 许晓
  9月1日晚,日照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座谈晚会“烽火壮歌”在日照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以此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照人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本报记者李林夕、臧运卓作为特邀嘉宾接受访谈,讲述开设《致敬·老兵》栏目的初衷、经过、以及感悟。
  徐小舒:从日军侵华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世纪了,许多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战士变成了耄耋老人,他们经历磨难、亲历历史,在《致敬·老兵》系列专题里,记者寻访了日照尚还健在的抗战老兵,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历史,心中怀抱的信仰。今天,我们请到了《日照日报》致敬老兵专题策划人李林夕和记者臧运卓,欢迎你们的到来!
  《致敬·老兵》专题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在纪念抗战胜利文字性新闻专题里属于较早开始的,请问林夕主任,是什么样契机让您想到策划这样一个专题?
  李林夕:我爷爷我姥爷都是沂蒙山区解放前的老党员,从小听着抗战的故事长大,一直想把他们的经历写出来,可是,没等我拿起笔,爷爷、姥爷先后去世了。老兵们年纪大了,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今年年初,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寻访老兵的策划案报给领导,没想到,这个策划,报社、党史研究室领导非常支持,社会各界非常关注,蓝天房地产给予大力支持。本次寻访,我们派出优秀的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东影影视全程录像,给老兵们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和影视资料。
  徐小舒:《致敬·老兵》专题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我看到里面大多数的受访老兵都住在很偏远的乡镇,寻访起来是否是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李林夕:非常难。采访老兵的难度超出意料。因为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提供采访线索和材料,所有的采访线索,都是从社会各界征集来的。寻找线索难,采访也难,很多老兵卧病在床已经失去了被采访能力,采访起来特别困难。但我们觉得值得。老兵们见到记者都很激动。在东港区检察院家属院,住着一位老兵,崔纪久老人,老人见到记者,从箱子底抱出70年前的军装军帽,还有一大堆军功章。老人的儿女很惊讶,他们从来没见过,压根不知道老人拥有这么多军功章。几十年默默无闻,甘于平淡甘于寂寞,始终感恩生活感恩社会,这就是我们的老兵,我们的英雄本色。
  徐小舒:确实不易,也感谢你们的付出,为读者呈现出这样一道来之不易,意义非凡的文字大餐。运卓是90后的年轻记者,采访了这么多位老兵之后,这场战争和你以前印象中的一样吗?听他们讲述的抗战历史和你之前在书本上学到的一样吗?
  臧运卓:其实,整个学生时代,抗日战争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不过是一道必考的选择题———全面抗战爆发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记得今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在莒县采访百岁老兵许世吉爷爷,大家围坐在老人亲手种下的老杏树下,爷爷很可爱,牙掉的只剩一颗了,讲起抗战故事时满嘴跑风,当时的画面非常和谐。后来,爷爷拿出了自己的退伍军人证,证件的下面压着一张泛黄的阵亡通知,是爷爷的弟弟许世莲烈士的,当年兄弟两人一起上了战场,回来时只剩下一个。那个瞬间我百感交集,好像突然明白了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究竟在哪里。我想,是人,是千千万万像许爷爷一样,失去了家人、奉献出青春和热血的中国军人。课本里读不到人、读不出心酸也读不出泪水,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徐小舒:在你的理解里,抗战老兵采访的意义是什么呢?
  臧运卓:对这次专题采访有了自己的理解是在活动进行了几个之后。我想,我们不是为了还原历史做一本教科书,也没有办法凭一己之力将它做成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公益行动,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尽文字的绵薄之力,让更多像我一样有幸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有机会知道,红旗为什么是红的,国和家为什么连在一起,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热度,进而心生敬畏,对国家心生敬畏,这是通过这次专题采访,我们想做的、该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编辑:张珊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