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5专题 > 道德模范事迹专题展览 > 道德模范事迹展览
我要投稿

杨文娟的公益之路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0-09 06:16:25

用自身的能量感召身边的人

        记者 王帅
  今年39周岁的杨文娟,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工,但她走出了一条并不普通的公益之路。
  童年的艰辛让她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一些贫困家庭的遭遇一次次触动着她柔软的内心。她决定用自己的能量去感召身边的人,让更多的好心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去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9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杨文娟的家中,采访这位公益道路上乐于助人的热心人。
“自助才能助人”
  在杨文娟家书房的书架、书桌上,摆放着各类书籍,其中有不少如《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基础知识)》等心理咨询、辅导类的书籍。杨文娟也告诉记者,自己考过了三级心理咨询师。
  “自助才能助人。”她说,只有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
  一句普通的话,背后却是一个让杨文娟永远难忘的故事。
  “以前我有一位同事,和我关系特别好,她有抑郁症。”杨文娟很想把这位好朋友从困境中拉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后来,因为这个原因,这位朋友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件事也给杨文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从那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杨文娟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排解,那段时间她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知道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苦恼,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有专门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就去报名了。也是那时,她体会到了“自助才能助人”的道理,觉得只有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去开导他人,而考过心理咨询师,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她决定今后利用自己所学,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刚开始,杨文娟有意参加公益活动,但没有合适的平台。一次听广播时,她知道了一个公益爱心QQ群的群号,并申请加入了这个QQ群。“那时候我才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在参加各种各样的助人助学、帮扶帮残活动,欣喜之余,我也利用空闲时间参加过不少活动。”陪残疾孩子看大海、包粽子送温暖、为贫困山区送爱心捐助等活动,坚定了杨文娟走公益道路的决心。
  不过,她在活动中也深深感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就想找一个固定的公益组织。有一次,日照市彩虹志愿者协会发起了一个志愿活动,地点就在杨文娟家附近,于是杨文娟借参加此次活动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该协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走访活动中,她也发挥自己心理辅导的特长,用心倾听、耐心开导,为不少人缓解了悲伤的情绪。
用文笔去帮助他们
  杨文娟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但因为家庭原因早早辍学在家,生活的种种坎坷让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加入协会之后,她成为了中国公益在线网的公益记者,在重新拾笔的同时,让文字成为了帮助困难群体的“利器”。
  2014年,黄海晨刊联合日照市彩虹志愿者协会开展了圆梦助学活动,第一站来到了东港区南湖镇彭飞的家中。在走访前没多久,彭飞的妈妈因为尿毒症晚期去世了,在彭飞家中,包括杨文娟在内的所有志愿者都感到非常心痛。
  杨文娟在后来的日志中写道:“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心底的伤心谁来填补?没有了妈妈的孩子,成功的喜悦与谁分享?没有了妈妈的孩子,村口的小路谁在等待?那一刻,好想把这个伤心的男孩拥入怀中,那一刻,更加坚定了我的公益脚步。”
  也是从那时起,杨文娟开始用自己的文笔、真挚的感情,真实记录下了每一次走访的内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杨文娟写的走访稿件通过各个网站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理解公益,也有越来越多爱心企业和爱心朋友加入,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看到曙光,而这,正是杨文娟做公益记者的初衷。
  去年冬天,在“冬日暖阳送温暖”活动中,三庄镇吴云云一家的遭遇再次牵动了杨文娟的心。当时,吴云云的父亲患癌症刚刚去世,留下了吴云云姐弟俩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吴云云的祖父也已经八十多岁,一家人住着快要塌掉的土坯房,生活没有来源。当志愿者来到他们家的时候,时而清醒时而混沌的吴云云妈妈拉着志愿者的手失声痛哭。放下慰问品,志愿者们掏出了身上的现金,但这对于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那一天走访回来,杨文娟是含着眼泪写报道的。之后,有许多朋友通过杨文娟的口述和稿件知道了这个可怜的家庭,有送钱的,有送衣服的;日照市福建商会在网上看到报道后,主动为三庄林法小学和吴云云一家送去了年货和慰问金,并建立了帮扶档案,为这些贫困家庭的学子解除了后顾之忧。家人是她最大的后盾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相同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投身公益的人来说,没有家庭的支持做后盾,这条路走得也会很困难。杨文娟说,走访通常都是利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时间,而其实这个时间段是她最忙碌的时候——— 儿子上辅导班需要接送,作业需要监督检查,丈夫工作忙,基本没有节假日。
  这个时候,懂事的儿子给了杨文娟莫大的支持。“他总拍着小胸脯向我承诺,保证完成作业,保证上学的路上注意安全。”走访活动有时需要一天的时间,儿子的午饭往往就是自己去商店买的方便面。
  “其实有时候想起来很心酸,觉得苦了孩子,但儿子说,妈妈是去做好事的,他必须支持。走访回来,抱着懂事的儿子,感到特别欣慰。”
  每一次走访活动结束,杨文娟都要第一时间编辑稿子和图片往各网站上发,有时需要熬到深夜。她身体不是很好,腰椎突出和颈椎突出都比较严重,但一想到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家徒四壁的困境,病痛中绝望的呻吟,杨文娟就觉得自己的劳累不足挂齿。因为怕杨文娟着急,丈夫郑成磊一直默默地陪在她的身边,不管多晚。“有了家人的支持,就感觉浑身充满力量,所有的困难都不成问题了。”
  更让她惊喜的是,丈夫和儿子不光支持她的选择,而且也渐渐融入到公益行动中,去年冬天,郑成磊也加入了彩虹志愿者协会。参加志愿活动时,只要有空,一家三口就会一同前往。“在多次活动中,稚气未脱的儿子高举着旗帜,为敬老院和贫困家庭送去了笑声和希望。”这一点让杨文娟十分欣慰。
贫苦童年让她成长
  在杨文娟童年的回忆里,贫穷的生活曾经让家人举步维艰,但就是在家徒四壁、入不敷出、负债累累的状况下,母亲坚持把杨文娟的两个哥哥送进大学校园。为了怕母亲积劳成疾,杨文娟自作主张辍学回家,打工帮母亲供哥哥们上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身体的劳累还好说,思乡的痛苦却让我难以忍受。”
  在那段日子里,17岁的杨文娟已经体会到了生活的残酷以及生命的意义。
  打工结束回家后,母亲卖掉了全家人栖身的房子,为杨文娟在城里找了一份工作。那段艰难的日子一直留在杨文娟的记忆深处,走访中,贫困学子的点点滴滴都能勾起她从前的回忆,杨文娟说,能够帮助他们,就好像帮助了从前的自己,感觉很充实。
  如今的杨文娟,对公益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她觉得用自身的能量感召身边的人,用自己的付出换取别人的快乐,这是每个公益人的初衷。“公益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活中不管是父母公婆、同事朋友或者是陌生人遇到困难了,只要我们能做的就尽力去做,能帮的就尽力去帮。”

编辑:张珊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