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解放思想树标杆 争先进位走在前
我要投稿

产业转型:跨江越海立潮头

——来自标杆城市的报道·南通篇②

发布时间:2017-09-16 08:46:26

本报记者 夏宗伟 王大鹏
   宋庆艳 孟祥燕
  “你们必须要去南通看看,他们以前是‘小弟弟’,现在可不得了……”这是采访团来到江苏后,先后在无锡、苏州听到的话。一个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在江苏省排第四名的地级市,为何让第一名的苏州和第三名的无锡“高看一眼”?
  8月17日,采访团来到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南通,看到这座清末状元张謇开启的中国近代工业先驱之城,正抢抓新机遇,再次以先行者和追赶者的姿态,调整结构、换挡增速,以“好上又好、能快则快”的目标,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谱写新传奇。

把稳航向,助力优势产业“转型出海”
  南通地理位置优越,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是国家首批对外开放14座城市之一,目前正坐享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这么多优势为何还要发力追赶?
  产业转型源自外在期待。早在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赋予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定位;2016年国家发布《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南通被定位为与无锡、宁波并列的Ⅱ型大城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两翼、三级、多点”发展格局中,南通也是一个重要节点,南通港被列为长江经济带重点港口。
  产业转型更是内部发展需要。针对工业化中后期和产业转型初期,产业门类较多但集聚度、竞争力不够强等矛盾,南通市提出要致力于打造更趋完善、具有南通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等。
  逆水行舟,南通市深知“发展慢了就是后退”的道理。2016年以来,南通主攻项目拉增量,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意见》,大力突破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项目、一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端产业项目;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努力打造“地有品牌、城有特色”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特色基地。
  南通坚持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发展已有收获。目前,船舶海工、智能家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筑业总产值居江苏之首。

产研结合,打通产业升级“任督二脉”
  “我们通过与纺织丝绸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指导企业申请专利,为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8月18日,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发展部部长黄然告诉记者。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15年建成以来,集聚了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纺织丝绸业界知名教授学者,为南通市纺织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攻关。“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布”。如今,南通纺织工业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世界三大家纺生产基地和家纺专业市场之一。
  像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样,南通还根据自身支柱产业,积极引导重点企业与著名高校院所合作,成立了天津大学密西根大学南通联合研究院、现代建筑研究院、船舶海工研究院、新能源汽车设计研究院等。这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逐步完善了具有南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成为吸聚优势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无独有偶。南通大学也积极组织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走出象牙塔,截至2016年学校先后派出300余人次科技专家深入地方重点企业,直接介入企业生产研发过程,学校建立校企联盟200余个、产学研基地近400个,实现了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突破。

园区转型,提升“江海门户”承载能力
  江苏南通通州湾以前仅仅是一片荒凉的海滩,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苏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发展的先导区,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溢出效应”的经济腹地。
  近年来,为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通市发挥自身“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发达地区合作,促进园区转型。
  现在,按照“政府主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南通跨江、跨地区合作园区已呈遍地开花态势,探索实践了合作共建、区域共建、高校与开发区合作、企业与开发区合作等模式,有力促进了南通与上海、苏南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产业配套、人才使用等方面的合作。
  在加强与上海、苏南合作基础上,近年来,南通进一步加强了与长江沿线城市在产业、园区、人才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合作发展。加快构建江海一体化发展和江海联动集疏运体系,推动各级开发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善弈者谋势。南通并没有满足于国内市场,通过积极引导支持更多企业和创业者走出去,扩大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合作,积极参与欧美地区企业合作和市场竞争,在走出去中消化过剩产能,突破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