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解放思想树标杆 争先进位走在前
我要投稿

创新驱动:奏响“苏作”现代交响曲

——来自标杆城市的报道·苏州篇③

发布时间:2017-09-10 10:22:05

  本报记者 夏宗伟 孟祥燕 王大鹏 宋庆艳  
  历史上,苏州传统手工业曾因工艺细腻、制作精良而被称为“苏作”。
  如今,苏州作为全国工业总产值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第一的地级市,一批怀揣梦想的企业家痴心不改、矢志创新,从产品、技术创新到确立行业标准,再到重塑产业形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超越,奏响传统“苏作”的现代交响曲。
  立足当前态势,着眼未来发展,苏州在推进自主创新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断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上,提升政府服务企业的本领,打造标志性平台;在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上,提升服务能力、根植创新文化,体现自身的开放和包容性———澎湃的创新热流持续沸腾。2016年,苏州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9%,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连续6年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力最强城市排行榜名单前三。

  原创性成果持续发力
  原创性成果是体现自主创新水平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由“量”到“质”的阶段,核心技术和研发优势的精心构筑,将成为高速引擎,为经济发展提速加码。
  8月16日,在苏州市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沃斯机器人展厅,工作人员指着一款扫地机器人向记者介绍,去年“双十一”当天,这款单品销售额高达两个亿。不仅如此,当天,科沃斯机器人官方旗舰店获得了天猫小家电单店第一、家用机器人行业第一,斩获了4.11亿元的交易量。
  科沃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走了一条可持续的创新之路,创始人钱东奇把这条可持续创新之路总结为处理好六大关系,包括创新与品牌、创新与人才、创新与专业、创新与市场、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与国际化。
  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苏州市实施“重大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加快启动清华环境创新研究院、华科大(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载体建设,全面提升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加强创新要素集约集聚,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升苏州开放创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原之上崛起创新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转型发展,苏州用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GDP,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在创新的道路上,苏州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和标志,“有高原无高峰”现象凸显。
  以“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为建设目标,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备受世人关注,一系列新兴产业标志性创新平台在此培育。
  比如其中的信达生物公司,2015年以来,该公司与世界500强、国际医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先后达成了4个创新生物药的产品开发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次把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专利推向国际市场,总额达33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内采用外资制造、内资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成为了国内企业集聚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园内900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700多家,2016年实现产值480亿元。园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正成为“苏州创新”的标志性平台与品牌,苏州创新发展的“高峰”逐渐崛起。
  标志性平台与品牌建设是抓好创新工作的重要支撑。如今,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一系列创新龙头的培养和建立,不断破解着苏州“有高原无高峰”的发展“痛点”。

  创新生态系统彰显开放格局
  细腻,是苏州人的“套路”。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法制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根植创新文化等一系列举措,苏州打造了一个具有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于去年12月,在这支年轻的乐团中,67位乐手来自中、英、法、日等17个国家,平均年龄只有30岁。他们用青春和激情,奏出了“联合国”交响乐;苏州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李莹,是中国首个在国际比赛中夺冠的芭蕾舞演员,2007年,她从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剧院回到苏州,参与苏州芭蕾舞团建设。经过几年发展,舞团将东方元素融入经典芭蕾舞作品,成功吸引世界目光。
  开放的、国际化的运作模式,使得苏州的文化创新系统获得了良性循环。据了解,目前,苏州有各类文创企业2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技术创新支持方式和形成机制,苏州加快创新发展工程的推进,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创新,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广场二期建设,创新源泉不断涌现,创新活力尽情释放。
  而依托高新区、开发区等创新主阵地,苏州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机制,大力开展开放式创新,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随着园区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许多海外研发机构纷至沓来。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