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解放思想树标杆 争先进位走在前
我要投稿

营商环境: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来自标杆城市的报道·苏州篇①

发布时间:2017-09-06 08:28:09

本报记者 夏宗伟 宋庆艳
  王大鹏 孟祥燕
  初到苏州,一则“苏州个体工商户通过手机端领取营业执照”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8月14日,个体工商户戴国栋通过“苏州个体登记手机通”APP,成功领取了江苏省首张通过手机端申请的营业执照。
  以前,申请人办理营业执照至少要跑两次,5个工作日才能发照;现在,用手机40分钟就能申领营业执照。这一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登记方式,让个体登记更加“任性”。
  苏州,围绕实现转变政府职能与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机统一,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同频共振”。简政放权让权利“瘦身”,瘦出市场新活力。
  风物清嘉的苏州,营商环境也让人“眼前一亮”。

制度先行:优化政务服务,培育产业土壤
  草木茁壮,良田先行。
  如何在制度上“安商”“富商”?苏州给出了答案:积极实施可预见的发展政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内生机制,给投资商一个透明的政策判断,一个可以信赖的发展环境。
  苏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截至2016年底,累计削减市一级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彻底终结。
  7月13日,苏州市行政审批局成立揭牌仪式。首批13个部门的51个审批事项,稳步划转至市行政审批局,由市行政审批局集中、统一行使审批职能,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
  此外,苏州探索形成部门职责清单、职责边界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涉审中介机构清单“新5张清单”。大力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集中审批”,促进投资便利化,目前全流程审批总时限压缩至70个工作日。2016年末,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2 .8万户,成为江苏省首个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00万户的城市。
  针对创业者面临的痛点、难点,苏州工业园区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为主”的总体思路,联合创业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提出系统地解决创业者问题的政策方案,打造创业服务新业态。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金鸡湖创业长廊,经过3年精心打造,截至目前,已认定腾讯、百度创业中心、京东、苏大天宫等67家众创空间,吸引孵化了1300多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超21亿元,总估值百亿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创业的缩影和地标。
  苏州,已成创业投资的一方热土。

筑巢引凤:高端人才集聚,积蓄发展动能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别的地方大多还在招商引资,我们更注重招才引智、招所引院。”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说。
  就在苏州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微软把全球最新的研发中心设在这里,带来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800多名科研人员。
  微软苏州常务副院长张晧勇说,微软看中了苏州的人才、环境、产业、生态和理念,希望能把这里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的“硅谷”。
  博世、艾默生等一批世界500强也闻风而至,相继在苏州设立了研发中心。
  科技巨头云集苏州,实现了产、学、研、政府、金融全产业链联动,达到了“引进一个人、带来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的效果。  当前,苏州有219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20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苏州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七位,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列第四位。
  这充分印证了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此,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了“苏州工业园区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鼓励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到园区创新创业,同时加大了统贷平台支持、项目贷款贴息、研发用房补贴等扶持政策。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BioBAY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它是园区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现已聚集46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6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近10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构建全球最好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苏州市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来推动创新载体建设,对新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给予不低于5000万元的重点支持;对特别重大的研发机构建设,可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特别支持。
  苏州,聚焦纳米技术、新材料、医疗器械、小核酸、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科技投入、人才集聚以及平台支撑,已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宜居宜业:生活无忧,处处有温情
  苏州的魅力,不只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亦或城市品格。这是一座让人“信得过”的城市。
  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苏州高标准建起了信用数据设施。目前,已建成“一网、两库、一平台、一大厅”,主要信息源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苏州市公共信用服务大厅自2016年初对外服务以来,累计出具企业信用查询报告1027份、信用审查报告93份,涉及企业15000多家。此外,通过成立国资苏州市企业信用征信公司,依托市信用平台,入库11万家企业,累计为5300余户小微企业授信1600亿元。
  在个人信用领域,自2015年起,苏州市就携手蚂蚁金服创新推出“桂花分”,推动市民信用应用。
  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城市信用状况综合监测中,今年3—6月,苏州连续四个月蝉联全国地级市首位。
  夜色中,平江路和山塘街夜色阑珊,金鸡湖创业长廊里灯火通明,这是一座让人不想沉睡的城市。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苏州向你发出的邀请函。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