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两学一做”看日照 > “学做”故事
我要投稿

一个“庄户”法官的为民情怀(上)

发布时间:2016-08-19 15:24:02

  ——追记东港区人民法院三庄法庭庭长王海宏(上) 

  

  本报记者 许静 通讯员 卢立平樊艳潮


  1993年,22岁的王海宏告别了盛开着五彩斑斓思想的西北政法大学校园,怀揣梦想和激情,从家乡陕西洋县来到千里之外的海滨城市日照,成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
  2016年,王海宏在东港区最偏远的三庄法庭,他是庭长,也是惟一的正式法官。7月1日6时20分,一直坚守基层的他没有来得及留下更多的话语,便突发疾病永远离去。
  开着的电脑桌面表明,他头天夜里听着窗外的风雨声,加班写判决书到23时58分。
  23年为民办案,王海宏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庄户”法官。他以满腔赤诚的为民情怀,坐在炕头、走上地头,把“情理”和“法理”融合贯通,大量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扎根基层23年,王海宏一直肯钻研、敢担当”

  ——王海宏的同事王向东
  2013
  年3月,王海宏主持三庄法庭工作。
  一条山海路,从市区向西蜿蜒穿过座座山岭,三庄法庭就坐落在路尽头的山区腹地。
  赴任之初,亲友、同事都不理解。原来,2010年,王海宏即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按说,应申请去二线岗位,脱离高强度的基层审判工作。
  但康复后的王海宏,却主动要求去最偏远的基层法庭办案。
  “扎根基层23年,王海宏一直肯钻研、敢担当。”东港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王向东既是王海宏的同事,又是王海宏的大学同学。谈及王海宏的冲劲,王向东感慨颇多。
  1993年,日照市刚刚设区带县,亟须法律人才,市委、市政府决定到知名法律学府招引人才。刚刚毕业的王海宏,和几位同样怀揣法治梦想的大学同学一起,背起行囊,跨越千里,来到日照这个海滨小城。
  在东港区人民法院,王海宏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基层法庭——— 尹家河法庭。随后,奎山法庭、石臼法庭、三庄法庭……23年工作生涯,除了在院机关的4年,他的全部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基层乡镇。
  王海宏本身理论功底扎实,又特别善于钻研,所以进步飞快。因工作成绩突出,入职不到4年,他便获得了“全省法院办案标兵”荣誉称号,这在东港区人民法院是第一个。
  2007年8月10日夜至11日,日照市普降暴雨,由于施工管道堵塞,地处低洼地带的石臼街道林家滩村变成一片汪洋,赔偿案子涉及几百户,十分棘手。一筹莫展之际,时任石臼法庭副庭长的王海宏站了出来:“庭长,这些案子我来审!”
  他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推荐诉讼代表人;成立测量小组,走村入户清点损失,耐心细致的工作感动了村民。
  2011年,东港区人民法院受理一起刺绣厂女工劳动争议案件。面对复杂的案情,王海宏又主动接手。连续一个月的时间,他驻扎在厂子里,每天捧着一大堆表格认真计算,并逐人做工作。最终,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圆满解决,每个人的账目都明明白白。
  2014年初,三庄法庭有一个案子。一对新人闹离婚,男方母亲非常激动,离开法庭后又取出一把剔骨尖刀折回,捅向女方。王海宏上前一把抓住了刀刃。锋利的刀刃划过王海宏的手指,顿时满地鲜血。为了不激化两家矛盾,王海宏摆摆手没有追究。
  一个是非曲直分明的官司,他却要审上三次、四次,多次再找当事人化解心结;一份简简单单的判决书,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斟酌……“对工作,王海宏是个较真的人。”同事们如是说。“把大案难案交给王海宏,我们放心!”领导们如是说。
  每天下午,东港区人民法院审管办都会将各庭一天审结的案件进行汇总通过网络上报。“我感觉王海宏是用心在办案,”细心的审管办主任邢英发现,每天王海宏提报的卷宗材料总是一丝不苟,整整齐齐。
  自王海宏担任三庄法庭庭长以来,三庄法庭连续两年考核前三名,办结的案件服判息诉率在全区各法庭中最高,没有一起改判发回案件。
  “坐在炕头、走上地头,王海宏练就一身庄户劲”

  ——三庄法庭陪审员张德先
  在三庄,王海宏有一个特殊的名字——
  —“庄户”法官。
  这个名字,是三庄百姓给的。
  “为什么给他起了个“庄户”法官的名呢?他就是坐在炕头、走上地头,练就一身庄户劲,为庄户人着想,为双方当事人着想。他是名副其实的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三庄镇贾家沟村的老书记,人民陪审员张德先说。
  山区经济落后,没有什么大企业,基层法院办理的案件中也没有大案要案,大多是多一道沟、少两棵树的琐事纠纷。桩桩件件,都是小事,可是里面却是百姓的大利益,每一个案子都要做好几次工作。
  如何既秉公办案,又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理解司法?
  王海宏坐在炕头、走上地头,通过无数次地耐心倾听和真诚沟通,把“情理”和“法理”融合贯通,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2013年4月,刚到三庄法庭工作不久,他就遇上一起棘手的离婚案件。
  三庄镇大刘家沟村村民刘某,2007年因发生车祸瘫痪在床。妻子无微不至照顾两年后,迫于生活压力,多次提出离婚。刘某坚决不同意,并扬言如果法官判离婚,就在法庭自杀。
  接手该案的王海宏自费购买了大米、白面和花生油,先后四次带着书记员来到刘某家中了解情况。
  因长期卧床,刘某的房间弥漫着酸臭味。当王海宏坐在炕前,端着满是茶垢的杯子大口地喝起茶时,一听离婚案件就怒不可遏的刘某渐渐缓和了情绪。
  后来,王海宏又与相关部门联系,为刘某申办了农村低保,还帮助他办理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一家人非常感动,刘某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起跨越7年之久的离婚纠纷圆满化解。
  事后,王海宏感慨,基层百姓十分朴实,只要法官真情付出,感同身受地为老百姓切身利益考虑,就能走进他们的心坎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三庄镇吉洼村村民张某种了三亩八分地,其中,有一半是哥哥的。2013年,哥哥想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地,张某不舍得。于是,亲兄弟相互赌气,闹到了法庭。原来,这三亩八分地并不是一整块地,而是分为十七块小地。
  王海宏徒步察看了其中的十四块地,翻山越岭后坐下休息的时候拿出速效救心丸。张某感动地说:“最后三块地不看了,给俺哥,天快黑了,咱快回吧……”张某当场表示将土地退还给哥哥。开庭前一天,张某兄弟一起来到法庭办理撤诉手续,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多年的基层法庭工作经验,让王海宏办案越来越“接地气”,为了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他还在法庭开辟了“小菜园”,让老百姓走进法庭,没有陌生感。
  从活力四射的青年,到华发初生的中年,王海宏一直奋斗在审判工作的第一线,正如他一直所坚信的那样:在基层,就要实打实地为百姓做实事,练就一身“庄户”劲,做一名“庄户法庭”的亲民法官。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