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我要投稿

发现非遗之美|核桃手工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2018-10-19 09:39:03

  项目:核桃手工制作工艺 

  地点:新市区 

  被采访人:丁原忠 

  图/文:林丽

  八月初始,大地仍旧闷热、潮湿,一个多雨、溽暑的长夏正在行进。即使在树下的浓荫里站着,点点绿苔侵上衣痕,也难以消暑解热。拜访丁老人已有月余,由于工作之冗,台风带来数日降雨,非遗走访暂停。“为预祝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制作了‘核扇’(和善)”,丁老人非常认真的表情还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停顿记录的笔又重新开动起来。

ck10191301.jpg

  6月30日下午,我们顺着烟台路往北,去往丁原忠老人家里。丁老人说,他是涛雒镇丁家官庄人,儿时曾跟随父母在青岛和东北生活。1986年才迁回日照城关。近几年搬到新市区居住。期间,丁老人主要以木匠活计为生,这个职业让他对后期从事核桃工艺制作的把握游刃有余。说起这件事情的起源要回到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这让丁老人热血沸腾,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祝贺和表达——喜形于色而形诸于外。在解放前,丁老人老家有个风俗,女孩出嫁时,都要在家具边上镶嵌一道用核桃切面排成的边或者图案。寓示着“和和美美,百年好合”。这种寓意让老人灵机一动,好,就是它了!“有本事,你就做出来!”老伴说,于是制作“核瓶”(寓意“和平”)的心愿在老伴的鼓励和支持下产生了。

  丁老人使用的这种核桃产于东北,与本地核桃不同,它的质地坚硬,经过切割后呈现“米”字,或“十”字形,它们整体形似,而细微之处又各不相同,确实“核桃壳里乾坤大”。买回一车核桃后,丁老人开始了材料准备,为避免横切核桃时,其滚圆不易操持,丁老人制作了木钳,这样,横切核桃的危险就排除了。在使用前还需要将核桃仁取出。丁老人便发动邻居帮忙,报酬就是核桃仁。经过五个月的准备期,丁老人开始制作“核瓶”。

ck101913011.jpg

  因为“核瓶”完全是一点一点拼接起来的,所以瓶的形状不能“走偏”,丁老人就利用木工吊垂线的办法来找半径,间或使用卡尺。后来丁老人发明了“模具”,分为“外模”“内模”,制作速度也明显提高了。这是后话。而2001年丁老人在制作核瓶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从而后期陆续形成这些技巧的。曾经从事木匠职业,还有老伴的协助与鼓励是助力,而如何让核桃的大小“入器随型”,让瓶子显得线条流畅,浑然天成是阻力。核瓶完成后还需要打磨和上漆。就这样一步步的,丁老人在两年内,完成了7个核瓶,还有茶海、笔筒等若干小物件。

  制作完成后,丁老人向上海大世界迪尼斯总部发出申请。当然过程并不顺利,为了这个目标,他又制作了一对2.18米的核瓶。我问老人最后成功了吗?他说是的。果然,有志者事竟成。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丁老人又制作了“核扇”,寓意“和善”。老人一心向党和热爱祖国的明心可鉴。

  核艺是从民俗中走来的,用核桃切面做成箱子,或用其装饰家具等等,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从心妙赞,也包含着对生活和美,夫妻百年好合的向往。丁老人把它从木匠工艺中摘取出来,形成一种专门的艺术。这让丁老人是寂寞的,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核艺看起来技艺简单,实际包含着眼力、心力合一的持久磨砺。然而,丁老人也是充实的,用核桃制作各种工艺品,从善,从和,是一种儒风海韵般的情怀,也代表了他们那个年岁的人对祖国的忠怀烈烈。

  手艺太过着意与用力,“没有心斋蒙养与性灵升华,必然就会陷于黏滞拘束,或流于甜俗熟滥。”丁原忠老人心地单一,平淡天真,专心一意的“游于艺”,似乎是民间手艺开出的一朵芳葩。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谢岩 整理)


编辑:佘宗花
审核:
统筹:
版权声明:日照日报、黄海晨刊、日照新闻网、主流日照客户端、主流日照微信公众号、主流日照小程序等本社媒体发布内容中,注明来源为“日照日报”“黄海晨刊”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本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个人转载或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为:“日照日报”或“黄海晨刊”。转载本社记者稿件需经本社授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