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一案,检察机关已向法院提起公诉。此前,在2017年12月29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对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批准逮捕。 (据新华社)
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教师暴力伤害、虐待儿童事件,屡屡刺激着民众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虐童,其中固然有幼师自身修养、品性问题,在痛斥无良教师恶劣行为、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更应反思学前教育整体存在的问题,寻找幼儿园虐童的病根儿,并切实加以解决,如此才能给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一系列被曝光的虐童事件看,涉事的幼儿园基本都属于民办幼儿园,有不少还缺乏办学资质。民办幼儿园成为虐童重灾区,暴露出幼儿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民办园很少能享受到政府财政支持,要担负自负盈亏的教育风险,在这样的办学压力下,很多民办园远离了教育公益性、育人性的目标。用“市场化”的幼儿园来应对民众公共教育服务刚需,必然弊端丛生,儿童则成了市场供需矛盾中的最大的“牺牲品”。
要杜绝幼儿园虐童事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一方面要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合格的幼儿园,基本满足公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并不代表没有监管、放任自流,相反,政府要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需要为民办园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建立起有力的监管制度。
高水平的幼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客观上,幼师缺口太大,导致很多幼儿园“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持证上岗的幼师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幼师待遇整体较差,尤其是在缺少补贴的民办园中,竞相压低老师工资,其结果就是优质教师离开,大量素质相对不高的人员“半路出家”填补空缺。
应加强幼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规范幼师职业道德。同时,也需在源头上加强幼教师资建设,将选拔优秀人才的关口前移,对现有师范专业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和心理疏导课程,从而保证幼教人才连贯系统地培养。
随着学前教育领域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立法的紧迫性也进一步凸显。频频曝出的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正是相关法律法规在学前教育管理方面滞后的表现。要通过学前教育立法,明确政府、社会的责任,促进学前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发展,这样才能解决资源匮乏所导致的幼儿园乱象。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反思幼儿园虐童,我们不仅需要“寻根”,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幼儿园中健康成长。(厉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