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我要投稿

中国首个海葬者公祭日 上海千人寄哀思

发布时间:2009-03-30 08:51:00

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国首个为海葬者设定的公祭日,地处上海奉贤的滨海古园内,鼓声震荡,钟声低沉,千名海葬者家属在此静立默哀、追思长眠深海的已故亲人。

上海自一九九一年开始有了骨灰撒海仪式,在长江入海口的万里洪波中,长眠着一万七千余名海葬者,其中包括中国一代文豪巴金和佛学泰斗赵朴初。

“长歌当哭,九天同悲,永志心间,情寄沧海!”上午十时许,主祭人饱含深情诵读着祭文,全体在场公祭人员向海葬者报以三鞠躬礼。随后,一曲“大海啊故乡”悠然飘起,百名中老年笛手合奏“音乐告祭”,七十古稀之龄的李阿婆轻取玉笛,在唇边轻谱哀思乐谱,告慰长眠东海的亡灵。

腿脚残疾的赵阿姨在姐姐的扶持下,颤颤巍巍地将一束黄色康乃馨献上祭台。“希望我的父亲能在深海安眠。”她说。

滨海古园的另一侧,四十岁的龚女士拾阶而上,来到海葬纪念楼三楼,探望去世不久的好友。极目眺望巨大苍穹之下的东海之滨,龚女士已然泪眼婆娑,“最后一次见她是在杭州西子湖边,如今海边再见,却已无处话凄凉。”

漫步滨海古园内,一九九八年耗资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兴建的海葬纪念楼和海葬纪念碑,已然成为海葬者家属寄托哀思的必经之处。清明时节,络绎不绝的海葬者家属从家中赶来,在此遥望碧波,缅怀亲人,轻轻抚摸着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这他(她)在喧嚣尘世曾有的化名。

“何必坟丘埋骨灰,我自寂然归大海。”越来越多的上海人选择将一顷碧波视作人生的“终点站”。权威统计显示,自一九九一年以来,上海共举行了骨灰撒海一百二十五次,一万七千三百二十七名先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这种不占地、环保的安葬方式正逐步被此间市民接受,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开始破除传统“入土为安”的旧观念,每年海葬者人数增加速度达百分之十左右。海葬者家属彭阿姨表示,骨灰撒入大海,情意仍留人间。(郑莹莹 刘淇)

编辑: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