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7专题 > 日照新闻网特色网络公益活动专题 > 动态新闻
我要投稿

袁洪刚:大德为公 茶德载物

发布时间:2017-08-28 08:36:05

本报记者 李晓萌
  当记者见到袁洪刚时,他正准备动身前往乳山,将最新的茶叶技术带给当地的茶商。
  被业内赞誉为行业“领头羊”的袁洪刚,现任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日照综合试验站站长,一级评茶师,二级公共营养师,是“中茶杯”和“国饮杯”等国家级赛事的评委专家,被录入省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库和山东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等专家库专家。
  一个个响亮的头衔背后,是袁洪刚在茶叶领域深耕不辍、茶德载物的最佳写照。在从事北方茶业研究、推广的30余年里,他先后主持研究了70余项茶业科研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8项。

茶叶的“守护者”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冻害,1981年,刚刚毕业的袁洪刚迎难而上,主持拟定了“茶树抗寒单株筛选研究”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拿到第一手材料,他克服生活和交通上的不便,几乎跑遍了日照的每一个茶园,走访了整个山东茶区。早年条件差,徒步几十里是常事,他历尽千辛万苦,四处征集历次冻害中表现抗冻性强的单株进行鉴定。
  为了探明茶树抗冻性,在无生物模拟箱的情况下,只能靠寒冷的早晨,对茶树叶片进行导电率测定。在无数个清晨,城市都未完全苏醒,而他已经奋斗在茶树资源圃里采集茶株,每个单株采10张叶片,30多个单株就得采300张叶片,这一采就是一个多小时,腿常常麻得站不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研究,他选育出的10株抗寒性为主、产量与品质兼优的茶树抗寒单株,其中有两个单株已被认定为“鲁茶1号”和“鲁茶2号”新品种。
  针对“种茶容易越冬难”“高产容易稳产难”的大问题,袁洪刚等人进行了“茶树速成高产‘区田’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课题。在与茶树的亲密接触中,袁洪刚发现了茶叶的灵性:“我摸到了茶叶生长发育的脉搏。”他积累了600多万个数据,整理了20余万字资料,总结出了一套茶树速成高产的栽培技术,创造出“一年种、二年摘、三年亩产超百斤”的好成绩,在全省迅速推广。

茶心独运
  1997年,他在国内率先进行无公害茶叶研究,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成为全国典范;2001年,全国无公害茶叶技术培训班在日照举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开展生态茶园规划与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照生态茶园建设和绿色防控技术得到陈宗懋院士的认可;2016年全国绿色防控培训班在日照举办;承担的“山东茶树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的课题,查清了山东茶区主要害虫有两纲四目11科15种,为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承担的“山东机制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为机械化制茶和清洁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有5只茶叶荣获全国名茶奖。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的茶科所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批建为“山东(茶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省科技厅批建为“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山东日照综合试验站”。
  至今山东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难题不用慌,快找老师袁洪刚”。据不完全统计,袁洪刚多年来共撰写培训教材50余期,印发明白纸5万余份,举办培训班600多期,培训人员近4万人次。

编辑:李正秀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