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宁 郑健通讯员 王田
3月10日,岚山区水利局驻中楼镇第一书记周亮像往常一样,驱车85公里来到中楼镇崔家峪村,开始了他忙碌的一天。
今年是周亮作为“第一书记”的第二个年头。过去的一年中,在他的积极争引下,该区水利局投资15万元帮助崔家峪村整修塘坝1处,整修村内河道200米;投资40万元对该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解决了130户村民的吃水问题,并帮助修建村内道路到每家每户—— 2016年,该区水利局帮助该村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90余万元,完成了207户520人的脱贫任务,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水兴百业旺,水润民心甜。”近年来,岚山区克难攻坚、创新务实,加快补齐水利短板,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只要贫困户的需求是我们水利能解决的,就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也是我们水利扶贫的目标。”岚山区水利局副局长崔驰说道。
在这场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战中,该区水利局精准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先后多次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集中的入户走访调查,针对不同的贫困原因制订扶贫计划,整合资金,聚焦贫困群众,以水利项目为抓手,以解决贫困群众水利需求为己任,大力推进水利扶贫工程。同时,成立了岚山区水利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岚山区水利局扶贫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单位包联工作,将精准扶贫帮扶任务分解到人头,开展机关干部“1+1”包联贫困户工作,切实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并积极支持下派第一书记工作。
民生为要,农村饮水安全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联系最直接,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是一道必答题。该局投资2000万元,实施岚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处,改造集中供水工程2处,涉及巨峰镇、中楼镇,解决了48个村庄(其中11个贫困村),4.0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除了到户、到村帮扶,岚山区还打破了“就水利说水利”的传统思路,将水利项目安排与贫困村发展能力建设相结合,重点解决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短板。
位于巨峰镇的北张家沟、大洼村、合庄村等村庄,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特别适宜茶树种植,但因水源短缺,发展受限。按照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该区在多个乡村实施了小微型水源工程,帮助这些村发展茶叶种植,缓解用水难题,部分贫困户脱贫走上了小康路,让“一处水源激活了一座金库”。记者了解到,该区水利局投资190万元,帮助贫困村实施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26处项目,新增蓄水能力16万立方米,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有力促进了贫困村增收致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美丽乡村印象。该区水利局在帮助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突出生态理念,使乡村还原自然,引导群众走“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促农”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
地处丘陵地带的中楼镇崔家峪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天然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适宜发展乡村游、古迹游、风景游、休假游。2016年,该村对上争引资金130万元,积极挖掘大明皇姑历史古典文化,致力打造深山老林原生特色乡村,拉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村内旅游特色道路建设,正在推进农家乐及采摘园提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