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说日照
我要投稿

用根木表达艺术 让文化滋养灵魂

来源: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6-17 09:46:31


横空出世   一鸣惊人

  在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山东省根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一件件造型别致、神态各异的根木艺术作品让观者惊喜不已,流连忘返。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雄视天下》,生动大气,形象逼真,一只翱翔长空俯瞰大地的雄鹰。尤其是四句小诗“张开双翼独遨空,雄视天下霸气冲既然已把目标盯,任东西南北风。”让你一眼望去,就会平添无限的信心和力量;还有那带来吉祥征兆的《凤凰来仪》,是一件用千年风化老樟木制作的大型作品,华丽端庄,仪表非凡,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驻足,更有一些新婚夫妇前来拍照合影,以求“凤凰来仪,百年好合”,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还有那《低调但不平庸》的珊瑚,虽然常年默默地生长于海底,很少有人赞美它,却依然装扮着海底世界,不禁让人感慨“鲜花装点大地,张扬却不长久;珊瑚守护海底,低调但不平庸”,据了解,这也是创作者为自己特别创作的,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调但不能平庸;还有表现潜藏在冻土的幼苗,等待冰消雪融之日破土而出的《春梦》;表现在丰收的季节里,成熟的果实随风摇曳的《秋韵》……这些作品生动、唯美,对于观者来说,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道文化大餐,让人们在欣赏其外表那耐人寻味、玄幻奇妙的同时,更感受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当围观的人们发出一声声由衷赞叹的时候,那个创作了这些作品并赋予其灵魂的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叫沈永明,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俊朗的五官,儒雅的气质,是一个地地道道从骨子里都散发着文化气息,而又实实在在把艺术当成生命的沂蒙汉子。

沈永明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又朴实的农村家庭,他自幼聪明伶俐,乖巧懂事,长大后上进,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后艰苦创业,努力拼搏,立了自己的公司可以说,岁月好,事业蓬勃,一帆风顺,未来可期。

图片3.png

 雄视天下

图片4.png

 凤凰来仪

  一见倾心   矢志不移

沈永明是个雷厉风行、乐观豁达、洁身自律、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早在上中学期间,就曾用一架老旧的照相机拍了一张名为《希望》的摄影作品。作品以小村为背景,表现了一位老奶奶冬日里放牛的情景,雪地皑皑,寒风凛凛,牛儿寻找着地上的菜叶、杂草,老奶奶守在牛儿的身边,虽然她那单薄的棉衣时而被寒风吹起,冻僵的双手蜷缩在衣袖里,但她那冻得发紫的脸上依然挂着微笑,尤其是那双看着牛儿吃草的眼睛里流露出快乐和安详,也许那就是她生活的希望。这张照片在当时的摄影比赛中获得大奖,也燃了他追求艺术的情。沈永明参加工作以后,在投入到事业的同时,还寄情于山水之间,他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徜徉。高山峡谷的坚毅冷峻,沧海桑田的宽广神秘,日月星辰的浩瀚璀璨,花鸟鱼虫的欢脱跃动……这些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无一不让他兴趣盎然。他努力寻找着大自然的美,不经意中发现了用树根和木头制作的工艺品,从此开始了一生的追求。

二十一世纪初的一个夏天,沈永明出差去太行山下。闲暇之余岂可错过那阴柔灵秀的太行风光?二话不说,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山里,居住在村民所建的乡村宾馆里。

山里景色优美,让人心旷神怡。在那个看似普通的景区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平房前,他看见了一些玄妙有趣的树根和木头它们或敦实厚重,或纤细轻巧,张扬豪放,或内敛婉约,真是变化莫测,形态万千。沈永明的心里产生莫名的冲动,真是太神奇了。

更让沈永明叹服的是这些树根和木头的主人——个戴着厚厚眼镜年逾古稀的老校长。他经常蹲在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旁,仔细地端详,认真地观察,这摸摸,那敲敲,然后起了工具这抠抠,那磨磨,一个个崭新的形象出现了:或是仰头报晓的金鸡,或是低头饮水的小鹿,或是刚劲挺拔的翠竹,或是傲寒凌霜的梅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沈永明的心思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住了。每天吃,他来到这里,等慢慢地熟悉起来和老校长有了长时间深层次的交流,他知道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根雕”,一种以树根或木头为创作对象,通过加工处理,呈现出不同形象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沈永明欣赏着、思考着,他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从小热爱艺术的梦有了寄托,开始在网络上和现实中探索着关于根雕的一切。

 

孜孜以求   一丝不苟

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去留意这些树根和木头,而且只要有时间就去现场寻找。有一个天,沈永明在途中看见路边有一片因施工将要废弃的树林,急忙把车停在路边,走进林中寻找心中的宝贝他的行为吸引了一些过路人,大家很好奇,也纷纷来到这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着,由于天空刚下了雨,地上湿滑又坑坑洼洼,他们中的人不慎摔倒,有的仰面朝天,有的曲身伏地,弄的满身泥巴,哭笑不得,直到了解了沈永明的意图,大家才满脸茫然地转身离去……现在想当时的情景还是很可笑的。

那段时间里,他的办公室以及会客厅里全是树根和木头,有时他对着一块材料,或站或坐,或趴或卧,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然后把创意写在本子上,就这样,耗费了他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很多朋友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一个在事业上春风得意的人,应该好好地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却痴迷上这些东西他们好心劝说,但无济于事其实沈永明没把金钱看得那么重要,他曾经说过,中年以后就不要一味地为了挣钱而活着,当能够吃饱穿暖的时候就应该放慢脚步,丰富自己的内心,充实自己的生活。在他看来,一个人不管物质上多么富有,缺少了文化艺术的滋养,他仍然是一个在精神上贫瘠的人。

随着对根雕的认识越来越多,沈永明渐渐懂得:这些作品大多是以枯根朽木材料进行创作的。它们的价值体现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参与的结果这种共同参与的审美活动,需要一个维系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雕立意的源泉、审美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每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表达。真正的艺术精品,它要求创作者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少文化素养的人是很难驾驭的。这些枯根朽木有自己最原始最朴素的美,它们需要的只是让创作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最本质最有灵魂的东西提炼出来,向世人展的美,实现它的价值。明白了这些,沈永明便又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里尽情遨游,五千年文明世人瞩目,国学经典闪耀智慧光芒。沈永明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时光荏苒,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沈永明只要得知哪里有与根雕有关的艺术展会,无论如何也要去参。每次看到别人的作品时,他会换位思考,假定自己就是创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果。当他小心谨慎地和一些专业人士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竟渐渐地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于是他越发有了底气和勇气。沈永明开始了实际创作,牛刀小试,崭露头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他也多次参加了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等组织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艺术博览会,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赢得大奖,获得成功。

 闻名遐迩   淡泊名利

有了足够的积累,沈永明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一经现世,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都称赞他的作品文化底蕴深厚,耐人寻味。

大约五六年前,在山东省举办的一个艺术节上,沈永明应邀参加展出时沈永明的作品高屋建瓴,出类拔萃。举办方告诉沈永明可以给他一个金奖证书有奖金三万元,前提是留下这件作品。沈永明没有同意,他说,这些我都不要,我只要把我的作品带走,举办方有些茫然,感觉很不可思议。

有一件作品《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在这件作品中,沈永明不仅将乐观豁达、慈悲为怀的弥勒佛形象以及身旁蝙蝠的形态刻画得生动逼真,寓意快乐幸福同时,巧借根的天然形态和纹理,弥勒佛身上穿的袈裟自然天成既像中国书法艺术中行书的“山”字,又像大海里翻起的浪花,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弥勒佛的身后还靠着一块天然“根抱石”。这种依山傍海的整体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美好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谁看了都会从心底想拥有这件作品。一位客人曾经要出十万买下这件作品,被沈永明婉言谢绝了,他说,之所以不想把作品卖掉,是因为他不是为了赚到钱,是想用这些有意义的作品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受到人生的启迪。他把每一件作品看成了自己的孩子,视为宝贝,爱不释手。在他看来,他的作品不是普通的品,而是一种文化。

图片5.png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4年季的一个展览活动中,一中年妇女站在他的《飞吧 鸽子》的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沈永明走过去发现满眼含泪,便询问起来。擦干眼泪说,自己十岁的女儿在一次训练时,不慎腰椎受,现在还卧床在家,每日郁郁寡欢,甚是颓废。女儿很优秀,她担心女儿从此一蹶不振。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想买个礼物送给孩子,无意间走进展厅,没想到的是看到这“鸽子”,便感慨良多,泪由心生,隐忍不住。

的话令沈永明动容,这位妈妈说,我的这件作品是为纪念于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而特别推出的,请告诉你的女儿,这是一只带着伤痛的鸽子;这是一只失去同伴的鸽子;这是一只爱好和平的鸽子;这是一只向未来的鸽子。希望她也能像这只鸽子一样早日走出伤痛的阴影,回归阳光灿烂的生活,只要还有梦想,就要努力展翅飞翔这位妈妈感慨万千,她请求沈永明给她和这只“鸽子”合个影,带回去给女儿看,沈永明欣然照做并亲手写下了“飞吧,鸽子”的心愿卡送给病痛中的小姑娘。

这位妈妈心怀感激地走出了展厅,望着远去的背影,沈永明陷入思。这件作品得来纯属偶然,它只是一块曾被山火烧焦了的木头。当初他在清理仓库时发现的,他拿来仔细端详,总有些特别的感觉,他发现了其中的奥妙,通过裁剪、打磨等,依材施艺,一只“鸽子”出现了,因原材料的缺陷,让这只鸽子也与众不同,它受伤的翅膀努力地伸展着,敏锐的眼睛直视方,嘴巴伸得长长的,虽然受了伤,也或失去了同伴,但它丝毫没有气馁,为了实现夙愿还在努力挣扎着展翅高飞。他为自己的发现热血沸腾,浮想联翩:这只受伤的鸽子又何尝不可以代表那些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受伤的志士们,他们的战友为解放为和平付出了热血和生命,他们自己也伤痕累累,可是他们活着,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就有未来,只要一息尚存,坚定信心,为自由和理想继续战斗。沈永明还特意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把“鸽子”的嘴加长,形成一种锐意进取、势不可挡的气势,显示着战无不胜的力量,坚定而执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沈永明对这件作品的创意,也把它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献礼。

展览会结束那天,这位妈妈用轮椅推着女儿来了,感激这作品给女儿带来的变化,她说,这只“鸽子”太了不起了,没想到它有这么大的魔力,会让女儿重拾信心。希望沈永明创作这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她们再次向沈永明表示感谢,女儿还说自己就是那受伤的鸽子,为了实现梦想也永不放弃,还会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舞台。

与小姑娘母女的偶遇是沈永明没有想到的,小姑娘的一番话却是他希望听到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带给人们美好视觉冲击的同时,更能与欣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他很感谢这对母女对自己作品的认同,但是小姑娘临走时问了他一句:“叔叔,这件是根雕作品吗?看不出是用树根制作呀

小姑娘的话让沈永明一时语塞,看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作品,他又陷入了新的思考……

图片6.png

飞吧 鸽子


研精覃思   独出己见

自然界处处蕴藏奇珍异宝,广袤的森林便是她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森林的存在不仅在于她孕育了缤纷的生命,保护了生存环境,而在生命的最后也以不同的方式奉献给人类有的经过采伐加工直接成为了栋梁之材;有的期待着人们有更多的发现。

人们不负自然的恩宠,对这些根木材料进行精准施艺,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个过程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被称为“根雕”。

根雕,顾名思义,用根的材料雕刻的工艺品。但在实际创作中,对于的加工不只是狭义的雕刻,很多情况下,保留其本身的自然之美无需雕刻,只要剪裁或打磨,过多的雕刻反而会去原有的韵味,削弱了美感。如果将这些未经雕刻的作品也称为“根雕”,显然就不够准确了。后来,在民间和有关书籍中将这种未经雕刻的作品称为“根艺”,从而“根雕”区别开来,并列为两个分沈永明看来这种分类也存在问题。不论“根雕”还是“根艺”都属于根的艺术,只是加工的方式不同而已,将“根的艺术”划分为“根雕”和“根艺”成为并列的类别,在概念上容易混淆

另外创作中使用的原材料并不仅仅包括根的材料,更有朽木、阴沉木等等,它们是“木雕”或“木艺”,应该说是“木的艺术”。

根与木虽有共通之处,但不可在概念上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在这种艺术领域里,不仅有根的艺术,还有木的艺术。因此,沈永明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原有的概念,更为准确地称为“根木艺术”,就是把自然界的树根竹根以及朽木阴沉木等依据原有的形态和材质,进行设计、塑形、裁剪、雕刻、打磨等创作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是小女孩的疑问让沈永明语塞的原因。在原有的定义中,《飞吧 鸽子》属于根雕或根艺作品,但其实它的原材料是被森林大火吞噬过的木头,并不是树根,如果称之为根雕或根艺,很容易使人困惑或误解。

根木艺术按照创作形式不同可分为雕刻型根木艺术自然型根木艺术。雕刻型根木艺术在加工过程中包含局部人工雕刻,从而形成人工雕刻自然形态的有机结合。自然型根木艺术在加工过程中以剪裁或打磨为主,最大程度地保留材料的原生形态,从而达到“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美感。

根木艺术按照用途可分为欣赏型根木艺术和实用型根木艺术。欣赏型根木艺术指创作者将原材料加工为具有特定主题的形象以供观赏,这些造型有人物(如:弥勒佛),动物(如:公牛),植物(如:兰花),场景(如:乡愁)等;实用型根木艺术指创作者将原材料加工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以达到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如茶台、花架、博古架等。

根木艺术按照表现形式有具象、抽象和意象之分。作品拟人似物,造型生动,活灵活现的,多为具象艺术;作品有曲直、聚散、疏密的结构,或其表面的纹理、质地、色泽等有独特的美感,虽无真相有真魂,多为抽象艺术;将情感与物像相结合,兼有具象和抽象的特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加工中留有余地,诠释中保有空白,多为意象艺术。

目前,根木艺术在国内也基本形成了两大派系:

其一,以雕刻工艺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雕刻型根木艺术居多。

其二,以自然形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自然型根木艺术居多。

无论何种根木艺术作品,都是以根木材料为载体来诠释美,而美的诠释需要以根木文化为根基

    根木文化是将根木艺术作品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产物,根木艺术所承载和表达的文化。换句话说,根木艺术是传播根木文化的工具与手段。根木文化既凝结于根木艺术之中,又游离于根木艺术之外。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形的、宏观的,器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道离开了器会陷入空谈,器没有了道会丧失灵魂,道与器必须结合。如果说根木艺术是一种器,那么,根木文化自然就是一种道。

所以,现在的很多根木艺术作品之所以让人看后一头雾水,没有兴趣,就是因为只追求技艺的精湛,沒有注入思想的灵魂,“道”与“器”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沈永明特别推崇以“根木文化”为灵魂“根木艺术”作品。他认为,一件优秀的根木艺术作品,不仅要有视觉的美感,更要有心灵的震撼。缺少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它终将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图片7.png

自然型根木艺术——蒲苇与磐石

图片8.png

雕刻型根木艺术——“牛”转乾坤


潜移默化  乐在其中

 有了独立的思考,沈永明的创作思路便更加清晰了,目标明确了,干劲更足了。

时至今日,虽然这些根木艺术作品并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但观者惊喜的笑脸,迷醉的眼神已然让心满意足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影响着孩子,陪伴着他们的成长。

他经常用自己的作品引导教育孩子,在大女儿还小的时候,沈永明将一件《心想“石”成》的作品送给了她。这件作品雕刻了一个美少女的形象,俊美的脸庞,飘逸的长发,整体形态像极了一条美人鱼,其头部后方有一块天然“根抱石”,沈永明巧妙运用现代汉语“石”和“事”字的谐音,寓意“心想事成”。并跟女儿解释说,这件作品是祝福的表达,祝愿心中想要的都能圆满达到。但他进一步对女儿说,在“心想”和“事成”之间是有距离的,它需要你好好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到达。如今,大女儿已经长大,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件作品被放到了小女儿的书房……

茶余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面前是各种根木艺术的半成品,孩子们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天马行空,献计献策,很快作品的创意和名字就被确定了。

有一作品叫《疾风劲松》是小女儿命名的,表现了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松树不怕风吹雨打,百折不挠,依然屹立在那里。小女儿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她想到了一句古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她把前人“劲草”巧妙地换成了“劲松”,不能不承认孩子能够活学活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她还说人只有不断经受磨砺,在逆境中才能成长壮大,她也会像这棵小松树一样顽强的成长,风雨中屹立不倒。还有一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位老者悠闲垂钓的画面,儿子给它起名《太公钓贤》,这件作品让儿子想到了一句古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还津津有味地讲起了姜子牙钓鱼期间被周文王启用帮助武王伐纣的故事,沈永明很惊讶,没想到才八岁的小孩竟然知晓这么多古老的传说。另一件作品,造型恰似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炬,形象逼真,最早被称为《火炬》,但孩子们说它的火苗仿佛随风飘扬,动感十足,就像奥运会上正在传递的象征光明、勇敢、团结和友谊的火炬一样意味着让奥林匹克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它更应该叫《传承》。这个名字简直画龙点睛,道出精髓,让整作品立刻有了高度,显得更加灵动与深邃了。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沈永明很欣慰,享受着更多的天伦之乐。孩子们之所以能把握这些作品的主题所在,平日里的耳濡目染、文化熏陶密不可分的。他欣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扎下了根,在这条追求根木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沈永明的步子走得越发坚了。

图片9.png

心想“石”成

图片10.png

传承


家国情怀   放眼世界  

 

岁月如流,斗转星移,随着一件件内涵深刻的作品闪亮问世,沈永明也成立了山东省根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坚持“藏魂在天然,纳灵于神功”的标准,秉承“玩的是独一无二,享的是与众不同”的理念,以其独特的构思和巧妙的视角,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发展根木艺术,传播根木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富足,百姓乐业,他为当前的国家形势感到欣喜,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的赞美,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追求都化成美妙的想象,付诸在根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用来传递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情怀。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坚信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沈永明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时代的脉搏,他的作品愈发有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深的文化底蕴。为响应这一伟大号召,沈永明于2012年12月创作了根木艺术作品《中国梦》,该作品是一件抽象型根木艺术品,表达了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中国梦任重而道远,艰难而曲折。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脚踏实际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努力作为。只有这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另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呼唤和平稳定,风清气正。沈永明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积极寻找材料,大胆构思,又创作了《源洁流清》、《傲骨凌风》等耐人寻味,思想深刻的作品。

沈永明的作品不断升华,不仅有家国情怀的表达,更有放眼世界的气魄。

近几年,一带一路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遍了世界各地。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国梦,更要实现世界梦,沈永明热爱自己的祖国,也关注世界的风云变化。想到这里,沈永明随口吟诵了一幅对联的上联“一带一路奏响人类命运交响曲”,他同时在微信上与在外求学的大女儿探讨下联,没想到大女儿秒回一根一木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当时的沈永明激动万分,欣喜若狂,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女儿发过来的句子竟然跟他传过去的下联不谋而合,一字不差。那一刻,他和女儿谈了很多很多,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谈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女儿表示永远支持老爸的事业,希望老爸的作品达到更高的水平。

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沈永明更加坚定了信心,历时多年,探访于亚非欧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风雨无阻,于千山万壑间寻“根”探“王”。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为见证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百年时刻,沈永明暗下决心,不辞辛劳,缜密思考,大胆创新,终于完成了高7.1米的大型根木艺术作品“丝路根王”,又称“一带一路”“命运交响曲”。致敬党的百年华诞,实现人生美好夙愿!

这件根木艺术作品,一经亮相,就以它巨大的身躯、精美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曼妙的画面惊艳了人。

关于“丝路根王”的创作灵感,沈永明如是说: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探索……

公元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成为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以实现天下大同、共享太平的中国使者..

公元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她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路径与方向,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带来中国方案,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丝路根王”的作品解读,沈永明如是说:

 

为了你她在非洲孕育了千年,那里曾是人类的起源……

    为了你她带着人类的梦想,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历经坎坷,朝圣东方,沿古丝绸之路走来……

为了你她守候在这里。远看像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成为引领未来的希望近观像地球村,这里有高山峡谷、飞禽走兽;江河湖泊、花鸟虫鱼;亭台楼阁、市井百态。他们睦邻友好,和谐相处。描绘了地球人正在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宛如一幅“一带一路”的立体画卷,奏响了人类命运交响曲

多么精巧的构思,多么奇特的想象让东方照亮世界,让世界看到东方美。

图片11.png

中国梦

图片12.png


丝路根王


初心不改    一起向未来

沈永明,作为根木文化创始人——

他说,人生如梦,要让心灵过上快乐的生活。

他坚守初心,矢志不移,“用根木表达艺术,让文化滋养灵魂”成为他的座右铭。他根木艺术”的路上努力前行,尽量感知根木文化”的风景。

他将根木艺术创作、根木艺术鉴赏和根木文化审美融为一体,形成了他的“根木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在根木文化的长卷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寄托于根木文化,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根木文化的拓荒者,也是时代文明的建设者,成为有较高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坚信,最美的生活方式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他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同道者走进根木文化,让更多的人“读我、懂我、喜欢我”,一起向未来!(本报通讯员 伯姬 报道)


编辑:李大伟
审核:曹钰迪
统筹:朱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