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日照故事
我要投稿

李安增:党史治学路

发布时间:2015-11-25 10:24:32

    特派记者 汉群□李安增简历
  李安增,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山东青州人,198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天津师范大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博士。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起担任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现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负责人,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兼任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论著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7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必须首先研究蕴含着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而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需要总结,党史的研究更是为了‘资政育人’的现实要求。”从最初的朴素兴趣,到现在孜孜以求的学术追求,在党史研究中浸淫了三十余年的李安增依旧在这条治学路上,心怀一份淡定的愿景,勤勉向前。
求学:懵懂而多彩
  1962年,李安增出生于青州市黄楼镇李家村。艰苦的年代,偏僻的农村,一切都充满着简陋。“我八岁的时候开始上村里的小学,13个人组成一个班,一间教室里有两个年级,老师给这个年级讲半节课,再给另一个年级讲半节课。五年的小学生活基本上是在边学习,边割草、积肥、拾麦穗的劳动中成长起来的。我们13位同学后来竟然有5人走出农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这在我们一个小村庄,可算是个奇迹。直到现在,春节回家看望老师时还念叨我们这个班。”
  “小时候的我算是比较调皮的那种,偶尔跟同学打个架,还带领一批小朋友去采摘生产队的瓜果,当然少不了被告状,所以经常挨老师、父母的批评。那时的我兴趣广泛,用黑板擦或者木板当拍子在水泥台子上打乒乓球,七八个小学的排球联赛及每年一次的春季运动会都搞得有声有色,也是我发挥自己特长的时刻。虽然艰苦,倒也很快乐。”
  进入初中,李安增一直是老师偏爱和喜欢的好学生,担任了班长,还经常抄大字报,写黑板报,学习刻苦,成绩也突出。“我们初中的班主任是政治老师,课教的好,对我也特别喜欢,所以政治课是我学的最好的科目之一。”
  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也不例外。李安增初中毕业后,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进入了公社的高中——— 东杨“高中点”读高中。“所谓‘高中点’并不是真正的高中,而是当时的公社牵头,几个初中联合,找些水平相对高点的教师,找几间房子组织办起来的。当时我读的‘高中点’只有几间空房子,桌凳要自己带,地要自己铺,操场要自己修,没宿舍就借住在亲戚家,几个同学一起睡大通铺。就这样半工半读,开始了高中的学习。”
  “高中点”毕竟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也没有得到更高教育部门的批准,是不合法的高中。李安增就读“高中点”一年半后得到准确通知:“高中点”不是正规高中,所有“高中点”学生必须重新考高中。“我们上‘高中点’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试的,只要想上就可以去,现在必须重新考高中。”
  学习的压力陡然而来,李安增被编入了为考高中而组建的“快班”,开始了挑灯夜战的半年紧张的学习,即使偶尔有个周末也不能休息。“有一次在床上看书睡着了,小煤油灯把蚊帐都烧着了,差点酿成一场火灾。”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李安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州一中。
  “两年‘高中点’,两年高中,所以和正常学制的学生相比,我们毕业时的年龄都偏大一点。”1982年,李安增顺利考入曲阜师范大学,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
党史:兴趣和事业
  1982年,李安增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那时能够上大学是人人羡慕的事情,大学生则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李安增而言,大学给他的第一个巨大而直观的感受,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进了大学,感觉这就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当时的曲师大在农村,周围物资丰富,吃的好,东西还便宜,每个月我们还有十七块三毛钱的补助。标准的宿舍,也不是原来那种大通铺。曲师大在当时全省的大学里是生活水平最好的,很多学校都曾来参观学习。”
  除了生活的改善,大学之于李安增最大的意义在于,从此时起,他终于叩响了党史研究的大门,真正开始迈入学术的殿堂。
  “从中学起我就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进入大学后,才慢慢了解了大政治的概念包含了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广泛内容。我开始广泛阅读政治类书籍,尤其是对中共党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说缘由,现在也很难说清楚。可能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就是当时对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感激,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不是赶上了好时代,是不可能上大学的,而大学又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结缘中共党史。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订阅《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使我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了学术前沿问题。”
  在大学教育刚刚恢复的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单纯朴素,怀揣理想,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代才俊。在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中,李安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
  1986年李安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报考师范类学校确实希望将来能当一名老师,但当时想的是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的政治老师就很好了,没敢想自己能留校任教,当一名大学老师。”
  学无止境,教然后知不足。面对和自己差不了几岁的大学生,李安增深深感觉到自己学术上的功力还不到家。1988年李安增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党史研究专家殷廉教授攻读中共党史专业。“殷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宽阔的胸怀、坦荡做人的品格、对学生的挚爱等优良品质都给了我莫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治学科研方面,是先生领我上路,先生告诫我的‘党史研究的成功取决于你的原著功底’,成为以后我治学所秉持的格言。”研究生毕业时,李安增已经发表了七篇论文,其中《“和平民主新阶段”口号之我见》《浅议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原因》《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等在党史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1991年李安增研究生毕业继续回到学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8年破格评为教授。2003年,不惑之年的李安增又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师从全国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田克勤先生。读博士的几年,进一步开阔了李安增的研究视野。
  脚踏实地,勤勉而行,追求卓越,从兴趣到事业,李安增在所挚爱的党史研究之路上,走向了更高更远。
工作:教学与科研
  从大学毕业那时起,李安增就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从学生到老师,李安增深知做好教学并非易事,获得学生认可更不容易。
  “政治只讲课本概念很容易大而空,要想做好教学必须材料丰富,内容充实,分析条理,逻辑性强,有理论深度。”多年的教学让李安增觉得传统政教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老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课堂就有可能脱离实际,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李安增及时将新观点和新方法引入教学之中,精心设计和充实教学内容,构建出“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研究的最终成果2009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主持的山东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政教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最终成果于2014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李安增异常注重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统一,要求学生不仅学业优良、思想成熟,还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李安增不仅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更通过日常工作言传身教,经常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悉心教授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令人担心。”
  作为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做学问,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科研创作,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现实意义;既要有持续拓展的空间,又要出有分量的成果。李安增凭借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战略意识,成就了许多优秀学子。从事研究生教育15年来,指导的各类硕士生、博士生达到120多名,在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当中,两人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两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李安增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
  “科研创新的终极目的在于用之社会。”近十年来,李安增围绕“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承担了9项国家、教育部、山东省课题,编著出版论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尤其是其所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一书,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各个方面,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李安增担任了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从一名业务老师到科研管理者是一个挑战。2005年夏天,李安增又回到工作多年的学院担任院长,并从此与日照结缘。
  “学院发展的基础是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协调发挥好团队集体的力量是关键,所以作管理工作除了能力外,还必须有奉献精神,做好各个部分之间的轴承和连接点。”
  李安增带领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2006年12月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挂靠学院,并建成山东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近年来申报成功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牵头协调论证,成立了校级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中心,致力打造乡村研究的“山东学派”。
  “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这是我的愿望和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心怀这样一份淡定的愿景,李安增在党史教学、治学的路上,依旧上下求索而不息。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