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日照故事
我要投稿

梦想探路者

来源:日照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21 09:23:20

  王谦源简历
 王谦源,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汪湖镇汉王村,二级教授,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1978年就读重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986年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青岛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现为矿山充填技术与地压控制研究所所长。他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基金以上项目3项,在岩石力学分形理论上有深入研究。主持完成的“玲珑金矿东山塌陷区锚注联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获2004年国家黄金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的淄博市王庄煤矿“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项目获得2010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初见王谦源,在青岛理工大学一间“简陋”的办公室。说简陋,是相较于他的身份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而言,这样的办公环境略显简单: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橱,两座落满灰尘的沙发,头顶一架年代久远的老式风扇,运转起来发出吱吱呀呀的生锈声音——这便是王谦源办公室里全部的“家当”。
“刚从淄博的矿上回来,鞋都没来得及换。”王谦源跺着脚,裤管的泥土簌簌往下落。
下得了矿山,上得了讲台;经得起艰苦岁月,受得起荣誉加身,这就是王谦源。

求学,
是一场愈演愈烈的奋斗
  五莲县汪湖镇汉王村,因古寺庙汉王庙得名,是王谦源出生的地方。
  在20世纪60年代,正值困难时期,物质生活匮乏。王谦源上小学三年级之前,村子里没有小学,前两年的小学生涯便是在村头老房子里的简易学堂里度过。“1965年左右,我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学。”那时候的课桌都是学生自己用条石或木板搭的,冬天趴在上面会有彻骨的寒意。由于教室紧缺、教师资源也匮乏,最多的时候一个教室里挤满了三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那时候叫复式班。”王谦源说。
  等到1967年,王谦源上初中的时候,才真正“享受”到了木质课桌凳。“那时候学校修教室,连学校盖房子用的材料,也是我们自己用底盘车从镇上一砖一瓦拉回来的。”
  艰苦的学习环境,却按捺不住王谦源好学的心。“回想起童年的生活,虽然贫穷,但还是很怀念那种美好。我们生长在一种很宽松的环境下,不受拘束地学习。虽然也有想当文学家、科学家的愿望,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下,这种愿望并不是那么具体。但是有一点,不论外在条件多么恶劣,我自始至终是对学习很感兴趣。”
  王谦源说,从小他的心中就有一个梦想,虽然这个梦想并不是很具象,但是他总觉得只要努力学习就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上初中时,家庭的贫困让王谦源一度看不到未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大学都是推荐,所以连想都不敢去想。只希望中学毕业能赶快工作,贴补家用,也想认真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
  由于成绩优秀,1974年高中毕业后,王谦源被汉王村支部书记看中,回村做了村团支部书记。工作中王谦源也事事争先,把村里的青年工作搞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1976年初,当时的昌潍地区组织民兵参加海军一二〇四工程建设,王谦源被公社干部点名,参加了这项工程的建设工作,任民兵三营三连连部文书,随同3000名建设民兵,开进青岛胶南小口子,开始了为工程兵入住建设营房等基础设施和军港的建设工作。
  不论在哪个岗位,王谦源都有条不紊地做到让大家认可。但是这种工作上的认可好像满足不了他内心对梦想的渴求。“总觉得有个遗憾,想继续学习,参加高考。”
  1977年底,胶南小口子军港建设任务完成,王谦源重新回到汉王村,并很快和两年前一起参与军港建设的兄弟们一起,参加了五莲县七宝山硫铁矿的建设会战。这时他最简单而实际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在那时令人羡慕的“合同工”。但高考的机会来了,他心动,但又不敢想!在犹豫不决之际,他的高中班主任王西刚给了他勇气和动力。他毅然地重新走进课堂,参加了当时汪湖、管帅、中至、于里四个乡镇合办的高考补习班。
  高中复习班条件艰苦,没有食堂,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背煎饼到学校,学校只提供开水。每天派一名同学去开水房打水,用扁担挑回教室供全班同学喝水。有一次轮到王谦源挑水,他刚把水桶装满水,用扁担挑起来,结果脚底一滑摔倒在地。一整桶开水从他身子一侧浇了下来。单薄的确良衬衣被热水烫后紧紧贴在身上,疼痛难忍。
  由于学校条件落后,烫伤处理不当,不过几天,王谦源被烫伤的部位开始化脓。学校劝王谦源回家休养,但眼看高考在即,王谦源态度坚决,一定坚持到高考。没有办法进教室上课,他就在学校为他安排的接待室自学,享受着那个年代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特殊待遇。炎热的夏天,坐着的方凳周围,不断地滴落着紫红色脓水。王谦源全然不知,但被过路的同学老师发现,很快在同学中传开。这一传就是几年,成为五莲学子间口口相传的佳话。
  突然的意外着实影响到了王谦源的高考发挥,而他仍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当重庆大学的一纸通知书飘到他面前时,王谦源觉得这些艰苦的日子变得如此珍贵和值得。

专注,
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文学、医学等都是体面又光鲜的专业,而王谦源选择了采矿工程专业。这样一个专业,单听起来就会让人联想到所有的又累又苦。
  “这是一个艰苦的专业。然而我却很荣幸选择了这样一个专业,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专业可能会决定你一生的轨迹,但是不能决定你的命运。命运有很多选择,是不能事先安排的,你的一生是靠逐步努力形成。年轻人可以有梦想,哪一条路都可以走得通。”
  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并且要有模有样地走下去。
  1982年,王谦源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青海。一年后,王谦源考取了母校重庆大学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王谦源就开始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论环境多艰苦,一定亲自考察实验,在不断完善知识的积累和工作实战经验上下足了功夫。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王谦源来到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即青岛理工大学前身)基础课部力学教研室任教,很快被任命为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兼实验室主任。同时受聘兼任环境工程系的学生班主任,一干就是六年,带出了三届学生。出色的班主任工作为他赢得了荣誉,1992他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受到倪志福、尉健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颁奖祝贺。
  1997年,王谦源担任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这项工作对王谦源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坚持学习、工作、科研同时抓,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几年时间,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高教研究室的出色工作引起校领导的重视。2000年初,王谦源被派回基础部,抓基础教学和基础学科建设。不到三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建设了两个本科专业,一个硕士点,基础部也很快改名为数理系和理学院。现在的理学院已成为教学、科研综合实力位列理工大学前四位的第一梯队优势学科学院。
  在抓学院工作的同时,王谦源没有停止对科学的探索,对工程问题的研究。他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关注工程实际问题,一有空就深入矿山、深入现场,这让他有机会扑捉到最新动向。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头脑也使他能够发现极易被人们忽略的机会,依靠扎实的研究能力,王谦源逐步成为国内知名的矿山充填技术专家。他主持完成的“玲珑金矿东山塌陷区锚注联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在2004年获国家黄金总局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的“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项目2010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为煤矿充填开发的“一种(粉)煤灰矸石充填活性激发胶固料及其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210104932.1)。承担或完成的充填技术项目有山东省曹庄煤矿、金鼎矿业、山东黄金归来庄金矿、湖南省周源山煤矿等十几家,还承担了青岛地铁土建施工规范等青岛市地铁建设重点研究项目。
  在教学研究上,王谦源教授也硕果累累。先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次,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教材1部。并带领学院教师将材料力学课程建成山东省精品课程,将力学实验中心建成省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汗水终不会白费。30多年的努力,让王谦源离他心中坚守的追求越来越近。

求索,
是探路者坚守的追求
  巴金曾说:“理想从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王谦源就是追求梦想的探路者。
  “我把自己比喻成探路者,因为前路漫漫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探索的也是无止境的。不断地探索、学习仍然是我现在的状态。”
  2012年,王谦源和青岛理工大学王在泉教授等人牵头,联合山东省内若干名企、名校创办了青岛理工大学矿山填充技术与地压控制研究所,王谦源任所长。“这仅仅是我诸多追求的梦想中的一个,我实现了它,并不说明我就成功了。我仍有许多需要探索的梦想。”
  对于王谦源而言,成立研究所只是个开始,他正准备着用十足的马力奔驰在更宽更广的科研田野。
  如今,王谦源仍在理工大学理学院任教。回归最初的讲台,王谦源说这是一种命运的归宿,令他欣慰。
  在2015年,王谦源和他的讲座报告《90后的任性与成才》风靡理工大学校园。他用幽默新潮的语言和对当代大学生一针见血的剖析,成为了校园“偶像”。
“身为教师,育人和科研同等重要。要时刻思考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不断地思考和追求,才能有所进步。”
  梦想无疑是个美丽的字眼。尼采说,“每个人距离自己都是最远的。”而王谦源就在寻觅自己的道路上,像一位勇敢坚定的探路者,不畏惧前方的荆棘。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