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日照故事
我要投稿

寻味许氏祠堂

发布时间:2015-08-28 09:18:50

 

 

  记者 冯书琴/文 冷炳豪/图
  盛夏时节,记者一行人来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许家园村,在村东南位置看到了如今的许氏祠堂,祠堂已被修缮过,但院子里的石碑昭示着祠堂的历史。推开祠堂的内门,门角的蜘蛛网随之浮动,屋内则一片空荡,只有墙上的粉笔字还依稀可见: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一片红花绿草,我听见小鸟在歌唱。
  据村民许传高介绍,许氏祠堂于民国九年(1920年)建立,最初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供奉着一个家族的牌位,每年清明节,村里许氏后人就会来到祠堂祭拜先人。
  文革期间,这所祠堂被用作教室,供村里的学生们在此读书识字,故祠堂得以保存下来。后来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局部已漏雨损坏。如今重新被重视保护,房屋主体得以修缮,但祠堂屋顶后面还保留了原始的瓦当,古朴的花纹保存尚好,该祠堂对研究日照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祠堂屋后有一排银杏树,盛夏时节,在没有风动的午后,银杏树显得格外沉静。村里人介绍,最大的那棵银杏树已经有百年树龄,这棵银杏树也见证了祠堂的沧桑变迁,与祠堂一起,挺立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之中。
  在许家园村委会的外墙上,有着许家园村的历史介绍:许家园村所在地先有仲姓居住,故名仲家庄。始祖士能公,洪武二年奉朝廷迁民令由江苏东海乡许寨村迁居此地,明朝万历年间许姓迁入人户居多,改称许家园。许传高说,当年,方圆数十里的许姓家族都是从许家园分支而出。
  许氏祠堂位于许家园村东南,是长方形硬山屋顶结构,长10.3米,高5米,为三间。北距村中心街约30米,南距青赵公路1 . 5公里,东距204国道1公里。周围有民居和耕地,南部为耕地,东、西两侧为现代民居,祠堂院内有部分简易建筑。
  在祠堂院内,不同年间所立的石碑散落在院内,现存的共有六座,其中一座碑上书:许氏始祖之墓,时间为大清咸丰四年四月。许家园村今年74岁的老人许家钰告诉记者,还有一座碑是明朝时期所立,碑角呈圆形,但已不知下落。
  作为一个家族的神圣符号,家谱记载着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采访当天,许家钰拿了几本厚厚的海曲许氏家谱给记者看,海曲许氏家谱至今已经修订了7次,其中,1932年第六次续修谱系。翻阅海曲许氏家谱,一个家族历史的厚重感愈发显现。
  在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巳亥四月,许氏十一世孙所作《增修许氏族谱原序》中写道:族之有谱,所以敦本睦族而垂后也,岂细故哉!我不知吾身所自出,将至有忘本之忧;我不知合族为一脉,安望有相亲之念?由是以思,而族之无谱,不可惧乎?非直此也,世远则易忘,支繁则易紊,或昭犯穆称,或孙蒙祖讳,大抵无谱使然耳。
  在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巳丑八月,许氏十二世孙所作《重修族谱序》中写道:族谱之修,实后先相望之事,所关非浅鲜矣。由此可见,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如今,许家园村也已经慢慢发展成现代化的大村落,目前许家园村全村共有360户,人口1100人,许姓人家占据80%。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优质水稻,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和苹果种植,集体和村民的收人不断增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许氏后人继续演绎着各自的平凡生活。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2015年修正)
  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编辑: 万德方
审核:
统筹: